“幸福是奮斗出來的!”“幸福茶館”的老王對此深有感觸。
福建省寧德市壽寧縣下黨鄉下黨村村民王光朝,今年75歲。2016年,他把自家房子改造成一間茶館,取名“幸福茶館”。王光朝說,下黨的味道就是“幸福”的味道,他想把下黨的幸福分享給四方游客。
時值國慶長假,遠近而來的游人絡繹不絕,走進“幸福茶館”品茗打卡。隨著下黨鄉村游的發展,“幸福茶館”人氣越來越旺,成為當地的網紅打卡點。
“我們這一代人,是從過去下黨鄉的苦日子過來的,以前根本想不到會有今天這樣的生活。”王光朝說,“像我這么老的人,在家里創業一年營業額也有十幾萬元(人民幣,下同),我感到很幸福。”
過去的下黨鄉,是福建省唯一的“五無鄉”——無公路、無自來水、無電燈照明、無財政收入、無辦公場所,通往四個毗鄰鄉鎮都要徒步10余公里。
下黨鄉鄉長吳德告訴記者,30多年前,人們的生產生活全靠肩挑背馱,人均年收入不到200元;村民常說有“三怕”,一怕有病痛,二怕養肥豬,三怕挑化肥。“當地人世世代代守著難以逾越的大山,也守著無法擺脫的貧困。”
這種苦日子從1991年開始發生改變。當年,下黨鄉開通第一條通鄉公路,結束“五無”鄉的歷史;2014年,建成被村民稱為“小高速”的柏油路;2020年,建設12公里的雙向雙車道三級公路。條條大路通村進鄉,構成了下黨鄉縱橫交錯的公路網。
近日,記者驅車從寧德市區前往下黨鄉,已只需兩個多小時的路程。依山而建的下黨村中,烏瓦黃墻的古民居錯落有致,300多米長的村道沿線,民宿、農家樂、特產店鱗次櫛比;青山綠水間,白鷺時而從溪面飛過,木拱廊橋橫跨溪上,形成“廊橋、流水、人家”的美景。
路通了,游客來了,產業也活了。“養在深閨待人識”的生態農產品走出大山。2015年初,下黨鄉注冊了“下鄉的味道”公共品牌,植入消費扶貧理念,開創了中國第一個扶貧“定制茶園”。
寧德市農業農村局副局長夏睿認為,回望寧德的發展歷程,發展產業不僅是打贏脫貧攻堅戰最直接、最有效的辦法,也是推進鄉村振興、實現共同富裕的根本之策。
“下鄉的味道”直播帶貨間,就是當地產業鏈、價值鏈、供應鏈融合創新的一個生動縮影。夏睿說,隨著直播帶貨等新興電商形態逐漸成為農村電商主力軍,眾多鄉村“直播間”涌現,鄉村特產銷往中國各地,為鄉村振興增添了新動能。
三十來歲的夏美雄,2020年來到下黨創業,創辦“凰三公”抖音號,為當地農產品直播帶貨,去年實現了170多萬元的銷售額。這個國慶假期,他正幫村民老楊銷售400多斤蜂蜜。
“我們采用的是公司+合作社+農戶模式,下黨鄉每個村子都有自己的優質農產品,比如葛壟村有獼猴桃、水稻,下屏峰村有臍橙、蜂蜜,碑坑山村有金線蓮、紅米酒、錐栗等等。”夏美雄說,農戶擅長種植,但對于產品設計、包裝、線上銷售渠道幾乎一竅不通,他和創業伙伴們的初心就是和家鄉人一起把產品賣出去,為家鄉的發展做一點力所能及的事。
除了直播帶貨,夏美雄團隊還在下黨中心街道開了“凰三公”餐館和初心茶樓。他的小目標是成立鄉村旅游合作社,提升下黨鄉的吃、住、行、娛樂、購物。
“這幾年,返鄉從事農業的年輕人越來越多,希望大家一起在鄉村振興路上追夢圓夢。”夏美雄說。
來源:中國新W網,信息貴在分享,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