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賦能,讓企業更快更好地發展。2022年11月1日,是勐海茶廠82歲的生日,當春城晚報—開屏新聞記者走進這家知名茶廠,發現現代化的工藝生產線讓人嘆為觀止,其中“制茶機器人”的上崗,讓企業的生產如虎添翼,不僅節約了企業勞動力,而且提高了品質,實現了標準化生產。
“我們的制茶機器人上崗了,這是我們研發的,效能更高了,品質有了更穩定的保障。”當大益集團副總裁、勐海茶業有限公司總經理曾新生向記者介紹起“機器人”在茶廠上崗作業時,第一時間去看“機器制茶人”成了記者的一大心愿。
11月2日,記者來到勐海茶廠生產車間,在成型車間主任尹必榮帶領下,觀看了今年5月上線的4臺“機器人”。“它們主要是機器人手,從事自動壓餅和自動攤涼,機器人的使用,使人工勞動力得到解放,更安全地作業,質量也更加有保證。”尹必榮高興地說。
在現場,記者看到工作人員正在忙碌作業,現代化的生產線和傳統人工作業相結合。對于首次進入車間的外行人來說,看著一條條高自動化的流水線,內心既驚嘆于普洱茶生產的高效化、現代化,也驚嘆于工人們成熟、專業的生產技能。
曾新生介紹,近年來,勐海茶廠人工撿剔流水線、有大數據儲備的質選機、數字化集群烘房、自動壓餅中式線先后投入運營,在節能減排、數字賦能、提質增效、綠色發展等方面起到促進作用。20世紀40年代,勐海茶廠的建成,開啟了中國機械制茶的先河。當時很多生產所用設備主要依靠進口,消費者對普洱茶加工、制作的認知,一度停留在作坊式手工勞作。如今,在大益的領跑下,整個行業已經實現標準化、嘗試國際化、布局數字化……這一切轉變的發生,不得不提大益集團明確的發展目標,以及對未來的謀先布局。
大益集團自2010年提出工業化以來,勐海茶廠進行了大規模的技術改造,勞動效率得到很大提升,基本實現了工業化1.0。明確指出接下來要做的是工業化2.0,重點推進“機器人計劃”及“第三代發酵車間建設”等項目。如今,2個重點項目均已實施落地。大益自成立以來,從基礎研究、工藝改革、產品創新、人才儲備等方面著手蓄力發展,并取得了優異的成績。
據統計,大益集團2022年上半年完成3項新專利申請,獲得新授權專利4項,新提出商標注冊申請22件,新增授權商標25件。截至今年6月30日,公司共擁有有效專利123項,其中發明專利37項,實用新型專利19項,外觀專利67項;擁有著作權75項、有效商標1151項,其中國內商標809件、國外商標342件。
在勐海茶廠82周年慶祝活動上,大益集團董事長、總裁張亞峰說:“八十二年崢嶸歲月,八十二年春華秋實。今日之大益,是以范和鈞、吳遠之等為代表的大益人用勤勞和智慧嘔心瀝血、披荊斬棘,在苦難中鑄就輝煌。大益實現了從邊遠山區瀕臨倒閉的茶企,到行業第一品牌的重大轉變,創造了中國茶的產業奇跡,在生產規模、銷售額、利稅及品牌綜合影響力方面穩居前列,對于整個普洱茶行業的健康發展起到引領作用。當前,受疫情等多種因素影響,目前市場行情不是特別樂觀,部分人員信心、決心不夠堅定。我們務必以全新的視野深化對社會、經濟和文化的認識,尤其是普洱茶行業市場規律的認識,與時俱進、終身學習、敬業奉獻,不斷創新。”
來源:春城晚報,信息貴在分享,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