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意盎然的屏山鄉大仙峰美人茶核心生產區(林躍攝)
茶園春意濃,茶農采茶忙。3月17日,在大田縣廣平鎮元沙村生態茶園,茶葉吐綠,嫩芽爭春,元茗茶場負責人田爾光正在忙著制作明前茶。
田爾光表示:“縣里特別重視茶產業發展,我們加大了生態茶園建設,抓標準化管理、抓品牌化創建、抓茶旅產業融合,創立‘五龍山’茶葉品牌,產品銷售到了江浙滬等地。”
△俯瞰美人茶園區(廣平鎮黨政辦供圖)
2000年8月,時任福建省委副書記、省長習近平同志在元沙村考察茶產業時囑咐,茶產業要向生態、綠色、有機方向發展,向深度加工發展,提升茶葉質量,打響本地品牌。牢記囑托,大田縣立足高山生態資源,堅持打生態牌,走綠色路,保障產品質量安全,加快茶旅融合發展,拓展茶產品營銷方式與渠道,把大田美人茶產業作為全縣兩大主導產業之一。大田縣立足高山生態資源,堅持打生態牌,走綠色路,保障產品質量安全,加快茶旅融合發展,拓展茶產品營銷方式與渠道,把大田美人茶產業作為全縣兩大主導產業之一。
大田縣農業農村局局長涂東明表示:“去年3月,習總書記在武夷山考察時指出,要把茶文化、茶產業、茶科技這篇文章做好,這也為大田茶產業發展指明了方向。”
大田縣是“中國高山茶之鄉”“中國美人茶之鄉”,榮獲全國十大魅力茶鄉、全國十大生態產茶縣、全國茶葉優勢百強縣等榮譽,全縣茶葉種植面積達10萬畝,現有茶園85%的面積適制美人茶品種,美人茶年產量約占全國美人茶的70%以上,滋養出了大田美人茶的“三貴”特質。
“我縣將重點從基地建設、質量安全、品牌推廣、線上銷售、產業融合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促進茶企茶農增產、增效、增收’。”涂東明強調,堅持走好“三茶融合”發展的新路子,打好文化牌,以茶興旅、以旅促茶,助推鄉村振興,讓大田美人茶成為“福茶”的一張靚麗名片。
△俯瞰美人茶園區(林躍攝)
在推進茶產業轉型升級中,大田縣深化“一業一策”,實施“專班”服務、“專策”支撐、“專款”扶持、“專場”推廣、“專園”集聚,牽頭制訂了省級《美人茶》團體標準,參與《國家茶葉公園標準及評定》的制訂,進一步拓展茶產品營銷方式與渠道,全力打造在全省、全國有影響力和辨識度的大田美人茶區域公用品牌。目前,大田美人茶已獲得地理標志證明商標、國家農產品地理標志示范樣板,成為鄉村振興的支柱產業。
近年來,大田縣進一步擴大大田美人茶的影響力和知名度,舉辦高山茶文化節、國際茶日、開茶節等系列活動,開展茶詩、茶歌、茶故事和茶藝大賽、斗茶賽、制茶大師評比、茶葉包裝設計等各類茶事比賽,啟動全省“大田美人茶”攝影賽,拍攝茶主題院線電影《禪茶》。
以茶為媒,弘揚中華傳統茶文化;以茶聚商,撬動綠色產業發展;以茶潤德,助力生態文明建設;以茶聚財,助力鄉村振興發展,努力實現經濟、社會、生態、文化效益的多贏,提升大田美人茶美譽度和影響力。
科技賦能,點綠成金
大田縣組建專家團隊,開展科技精準幫扶,聘請國內知名茶葉專家團隊擔任科技特派員,成立浙江大學茶葉研究所大田美人茶研發中心,對接龍頭企業,通過“一對一”結對精準幫扶指點,打牢鄉村振興的產業基礎,推動大田美人茶產業高質量發展。
實施“數字茶園工程”,通過大數據、智能終端等技術,實現對土壤檢測、品種管理、產品可追溯茶的全程監控、溯源和科學管理,開展智慧茶業和數字茶園的研究,為推動茶葉全產業鏈信息化和智能化提供技術支撐。
加快培育茶業人才隊伍,培養更多熱愛茶、懂技術、善經營的新型職業農民,打造一批集種茶、制茶、評茶、說茶等各項技能于一身的本土實力派制茶師、評茶師和名匠,讓他們成為新時代的“新農人”“新茶人”。
△五龍山茶園(林躍攝)
涂東明表示:“目前,全縣現有臺商合資美人茶企8家,種植美人茶茶園面積1.8萬畝,產量920噸,產值2.18億元。”
近年來,大田縣持續拓展閩臺合作,助力兩岸茶業融合發展。圍繞美人茶產業發展,引進臺灣優良茶品種,建設高標準閩臺茶業合作推廣示范基地;依托閩臺人才交流計劃,與臺灣高校、科研院所和相關專業培訓機構深入開展交流合作;加強閩臺茶文化交流,定期開展茶文化交流、“茶王”競賽等活動,促進兩岸茶產業優勢互補。
來源:大田縣融媒體中心,信息貴在分享,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