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景邁山古茶林是目前世界上面積最大的栽培型古茶園。茶農巖俄怕在景邁山大平掌片區有幾十畝古茶樹,進入6月后,他停止了采摘加工,只采摘近些年種植的生態茶樹,對古茶樹實行3個月夏茶禁采留養。
去年8月,瀾滄拉祜族自治縣發布公告,對景邁山古茶林施行臨時管控措施,對古茶樹采取春秋兩季采摘,夏茶留養(每年6月至8月一律禁采),分片采摘或隔年采摘等措施,杜絕過度采摘,實現長遠發展。
從景谷芒線出土的茶樹始祖,有3540萬年歷史的寬葉木蘭化石到中華木蘭化石,到鎮沅千家寨2700年野生型古茶樹、瀾滄邦崴1700余年過渡型古茶樹、景邁山千年萬畝栽培型古茶林,世界茶樹原生地“五世同堂”的實物證據鏈清晰可見。擦亮普洱茶“金字招牌”,普洱市全面啟動立法保護,開展古茶樹資源普查,全力守護古茶樹資源。
這些天,由普洱市林業和草原局牽頭編寫的《普洱市古茶樹資源保護條例實施細則》正在進行政府立法聽證會,聽取社會各方面的意見和建議,實施細則的出臺,將進一步規范古茶樹資源的保護管理和開發利用。2018年7月,《普洱市古茶樹資源保護條例》正式頒布實施,全市古茶樹資源的保護步入規范化、法治化軌道,讓古茶樹有了“護身符”。
“除了野生型茶樹、過渡型茶樹外,樹齡在100年以上的栽培型茶樹才被納入立法保護范圍。因此,對古茶樹資源的調查、鑒定是實現有效保護的基礎性工作。”普洱市林業和草原局野生動植物保護與濕地管理科科長周智韜介紹,通過組織林草系統專家和委托第三方機構,已經全面完成普洱市古茶樹資源調查,目前,全市共保存古茶樹資源110多萬畝,其中樹齡在100年以上的栽培型古茶樹17萬余畝,共有360萬株。下一步將進行掛牌管理和坐標定位,建立古茶樹資源數據庫。
經過新一輪科學全面調查,摸清古茶樹資源家底,在新上報的普洱市古茶樹資源分布情況報告中,新增了一個野生型古茶樹資源居群,這是在寧洱哈尼族彝族自治縣開展古茶樹資源調查的一項新發現。至此,普洱市共有栽培型古茶山26座,野生茶樹居群20個。
“野生型茶樹屬于國家二級保護植物,我們劃定‘保護小區’進行嚴格保護;而對于栽培型古茶樹,由于產權多屬于村集體或村民個人,我們通過制定茶樹管護技術規范,科學指導茶農對古茶樹資源適度采摘。”周智韜介紹,野生型古茶樹“保護小區”內,禁止一切形式的采摘行為,因此在市場上出售野生型古茶均屬違法行為;同時,栽培型古茶樹管護技術規范也將于近期編制完成,作為地方標準向廣大茶農推廣和培訓,讓古茶樹休養生息、可持續開發利用。(云茶交易中心)
來源:云南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