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貧扶長遠,關鍵看產業。產業扶貧是最直接、最有效的辦法,也是增強貧困地區造血功能、幫助群眾就地就業的長遠之計。
來自廣東省重點貧困村(潮州市饒平縣浮濱鎮五祉村)的廣州理工學院大學生巫澤慧,從2018年開始,就聯合當地大學生組建“小茶同學”青年創業團隊,從廣東饒平縣特色茶產業發展狀況出發,將茶農滯銷十幾年的老樅茶結合本地豐富的蜂蜜資源,創新性制成“蜜罐涼茶”等茶葉延伸產品,采用“農戶+合作社+電商+品牌”的運營模式,通過校園合作、校企聯盟形式打造原創品牌,共簽約合作茶農30余戶,累計幫扶售出茶葉3萬余斤。疫情期間,創業團隊推出家庭罐裝茶,通過新零售方式先后在潮州市13家超市上架,一定程度上解決了當地茶葉銷售難、效益低的問題,助力饒平縣脫貧攻堅,帶動家鄉的鄉親們走出了一條振興中國好茶、扶貧“小茶”成為致富大舞臺的路子,最近巫澤慧被評為“2019年廣東大學生年度人物。”
饒平是廣東貧困縣之一,至今還未脫貧摘帽;饒平也是全國重點產茶縣,單叢茶歷史悠久聲名遠播。饒平中部的浮濱鎮,黃岡河滋養的綿綿山丘,便是單叢茶鄉的種植核心區。浮濱的山農,世世代代種茶制茶為生。
生活很苦,茶很香。巫澤慧就來自數代貧寒的茶農世家。爺爺是脊椎二級殘疾人,一只耳朵失聰,一個大拇指早年因工被切除,也不能摘茶采茶了,只能幫忙除草刨地,制得一手好茶。奶奶體弱多病,身患嚴重的高血壓需要長期服藥,一家人天天提心吊膽。在她讀大一的時候,爸爸開始與病魔抗爭,兩年后離去。那時候,家里全靠瘦弱的母親苦苦支撐。
災難和變故,讓花季年華的巫澤慧變得更加堅強。父親要她守好茶園的叮囑在耳在目。她爬上家鄉的朱湖山,放眼望去,一水梯田,三面青山。如何讓茶山變金山、茶葉變金葉?
在就在這個時候,精準扶貧的國家政策送進了家鄉,中山市古鎮鎮駐村扶貧隊走進了家鄉。希望還是在茶園里,在葉子上。
巫澤慧深知為農產品找銷路是一件最難的事。以前家里等著茶販子上門低價采購的鏡頭歷歷在目。為茶葉找銷路是對家里的最大幫助,也是對鄉親們的最大支持。
為全面掌握家鄉單從茶產業狀況,巫澤慧從大學二年暑假開始,線上投放問卷300余份,走鄉串戶訪談茶農100余戶,深度剖析制約茶區經濟發展、阻礙脫貧攻堅、實現鄉村振興的原因。她發現五祉的單叢,相比一山之隔的嶺頭村,可以用“三低一窄”概括,即現代化程度低、知名度低、銷售價格低、銷售渠道窄,最終導致效益低。她從當地特色茶產業發展狀況出發,撰寫調查報告《關于饒平縣茶產業發展現狀》。
2018年,她聯合當地大學生組建“小茶同學”青年創業團隊,致力于開拓茶葉銷售,幫助茶農“賣茶”。基于“農戶+合作社+電商+品牌”的模式,團隊2019年開始線上運營淘寶店、公眾號和小程序“小茶同學”,線下經營兩家實體店鋪,入選共青團廣東省委“青創100”企業。她通過校園合作、校企聯盟形式打造原創品牌,簽約合作茶農30余戶,累計幫扶售出茶葉3萬余斤。
巫澤慧還聯合村委,組織茶農參與綠色生態茶園建設,通過茶園科學管理+物理防控+生物防治,結合生態調控+誘蟲燈+色板捕殺等新綠色防控技術,建設無農藥生態茶園,降低茶園病蟲害,守護生態茶園、綠色饒平。
今年,受疫情影響,家鄉有茶摘無人采、金子變葉子。巫澤慧借助i志愿平臺,號召大學生采茶助農,助力茶農復工復產;聯系愛心企業,走訪慰問貧困戶,給他們送去大米油糧、文具用品,為111名貧困戶送去口罩和防疫知識。巫澤慧又推出家庭罐裝茶,通過新零售方式在潮州市13家超市上架產品,多渠道把茶葉“走出去”。
期間,巫澤慧攜手的“以茶助農”先鋒隊到家鄉開展青春助農活動,在直播一個半小時直播中,觀看人數5000多、點贊5.7萬、銷售額10383.72元。
“現在,我學習專業知識和茶產業知識。未來,我就有創新創業、支農助農、共同致富的能力擔當。我將回到家鄉,守護茶園。” 巫澤慧看到了脫貧致富的希望,堅定了種好茶、制好茶、賣好茶的決心勇氣。
廣州日報全媒體文字記者 肖桂來 通訊員黃菲青 胡高喜 譚玉清
廣州日報全媒體圖片記者 肖桂來 李波 通訊員黃菲青 胡高喜 譚玉清
廣州日報全媒體編輯 劉依縵
來源:大洋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