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茶城網消息說起寧海茶葉,人們的腦子中都會想起“望海”“望府”這樣的名牌。的確如此,伴隨著改革開放30年的步伐,寧海名茶也經歷了一個從無到有、從發展到形成產業這樣一個過程。
1978年,寧海還沒有“望海”“望府”這樣的名茶。當時,寧海茶廠只生產烘青。烘青是半成品茶,主要用來加工花茶。到了80年代,市場上受追捧的花茶變成了珠茶,面對這樣一個事實,寧海一方面開始種植珠茶,另一方面開始考慮開發名茶。名茶開發的地點便選在深甽鎮馬岙望海崗。望海崗海拔900多米,四季云霧繚繞,空氣濕潤、土壤肥沃,非常適宜種植茶樹。第一批望海茶僅僅產出9兩。但就是這9兩茶葉,讓寧海名茶實現了一個從無到有的過程。隨著望海茶的創制成功,“望海茶”這個品牌連續獲得1982年、1983年、1984年三屆省一類名茶稱號,1984年更被頒布為省級名茶,這是寧波市第一個省級名茶稱號。可以說,短短幾年間,望海茶已經一躍成為遐邇聞名的新興名茶。而繼望海茶創制成功后,1987年創制的望府銀毫,也獲得當年的全國名茶金獎。可以說,整個80年代,寧海茶葉成功走出了一條名茶創制之路。
進入90年代后,隨著名茶創制的成功,我縣將名茶的生產技術從深甽鎮向全縣大規模推廣。在望海茶成功創制的帶動下,寧海名茶生產得到快速發展,至90年代末,已擁有全國、省、市級名茶8只之多。但是,過多的名茶品牌也導致生產規模小而分散,商品優勢不明顯,市場競爭力低下。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這種小規模分散經營的生產方式同大市場的矛盾日益突出,成為制約我縣名茶生產進一步發展的“瓶頸”。針對這種現狀,1999年,縣政府出臺了《關于實施名茶品牌戰略的通知》,決定實施以“樹一個品牌、舞一個龍頭,建一批基地,帶一行產業”為內容的望海茶品牌戰略。確立“望海茶”為全縣名茶的龍頭品牌,成立寧海縣茶業協會,建立一批高標準的望海茶生產基地,并由茶業協會制訂《望海茶系列標準》和《望海茶管理辦法》作為望海茶產銷的質量保障體系。這時的寧海名茶才真正進入一個產業發展的階段。將近十年里,寧海名茶從望海崗茶場的200畝面積擴大到目前的3.9萬畝,名茶均價從1999年的190元/kg,提高至目前的409元/kg,生產總值從1999年的2135萬元提高到目前的近1億元。“協會+龍頭企業+基地”的茶葉產業化經營格局也基本形成。可以說,改革開放以來,寧海名茶生產在經歷了創制名茶、發展名茶到目前的走產業化發展之路三個階段,已成功實現了第一次創業,而名茶品牌戰略的成功實施,也為寧海縣茶業的可持續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