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茶網資訊:當我們都在思考中國茶的發展之路時,發現從種植環節到消費環節的整個產業鏈中,即從“茶園”到“茶杯”,幾乎每個環節都存在制約中國茶業做大做強的因素。其中有些因素是至關重要的,所以要想短時間全部解決這些問題幾乎不可能,甚至要完全解決某個單一因素都很困難。
就茶葉的產品屬性來說,幾千年來,我們從認知上就一直認為茶葉是一種農產品。農產品的特征就是具有身份(品種)性的、地域性的、季節性的和非標準性。其實,我們生活中接觸到的很多商品原本都是農產品,或者具有農產品特征的,比如米、面粉、食油、食鹽、醬油、醋、香煙、酒等等,但這些產品因為其生產的工業化和生活的城市化,逐漸被人們淡化了農產品的特性。
從流通的角度來看,農產品的流通半徑都很難拉長,流通規模很難做大,流通渠道也很難扁平化。“菜農賣菜難,居民買菜貴”就是農產品典型的流通現狀和難題。
對比中國的茶葉,其鮮明而強烈的農產品特性就已經把種植者、生產者、經營者搞得無比痛苦,如果再給茶葉加上文化性,茶葉產品特性就更加復雜。據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的報告顯示,2006年中國茶葉的生產總值是320億元,而消費總額則達1000億元以上,也就是說,1000億元銷售總額中的近700億元消耗在了流通環節,而因為茶葉的流通規模不大和流通渠道長、鏈條長、環節多,所以盡管做茶葉流通的企業和商家并不非常贏利,也還是會造成“茶農賣茶難,居民買茶貴”的現狀。
中國茶葉真的就沒有辦法嗎?回過頭看看香煙,煙的整個產業鏈和茶葉的整個產業鏈何等相似!但香煙行業不是解決得很好嗎?再有茶行業的“立頓”,英國人也解決的很好。筆者認為,解決這些所有問題的關鍵在于實現茶葉產品的商品化。產品的商品化必須做到產品的品牌化和標準化。沒有做到品牌化和標準化的產品就不是現代市場意義的商品。
此外,現代營銷特別講究和消費者的溝通,為消費者提供更多的便利,越是簡單的模式越容易復制,越是“傻瓜”的產品越容易被消費者接受。商品化了的產品,生產者就可以標準化生產,加上品牌化的運作,再加上品質和級別的標準化,經營和流通就變得簡單,消費者識別、購買和使用就都變得簡單了。正因為簡單化,消費者就會快速增加,同時會反復消費,從而拉動生產經營的規模。規模化的同時又會降低產品的綜合成本,經營者就可以奉獻給消費者更質優價廉的商品。如此良性循環,行業自然迅速發展。
筆者在信陽五云茶業集團的品牌建設工作期間,強力推動五云茶葉集團的茶葉產品商品化,盡管不夠徹底,也不夠完善,但在2009年亮相市場后大獲成功。
現在能夠很欣喜地看到,許多茶企已經行進在茶葉產品的商品化路上了,筆者大膽預測:中國茶葉的商品化進程將會在5年左右的時間內完成。中國7萬家茶企,誰率先實現了茶葉的商品化,誰就會在新一輪的產業升級和行業集中的大潮中勝出。中國茶企一定會從70000家逐步變成7000家、700家、70家,最終被廣大消費者記住和選擇的品牌也許只有7個了。
茶產業的現代化,茶葉生產的工業化,茶葉產品的商品化,這便是中國茶業的必經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