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茶網山東站訊:茶企是日照綠茶產業發展的載體,也代表著日照綠茶的形象。經過45年的發展,日照已經有130多家茶企,然而這些企業中仍有50多家未獲得QS認證,還有大量不成規模的小作坊。這些茶企散布于市區和茶產區的各角落,可謂諸侯紛爭 ,市有關部門曾試圖將企業抱團經營,統一形象對外 ,然而各茶葉企業似乎更喜歡各自為戰,單打獨斗宣傳自己企業的品牌,對于作為其庇護的“日照綠茶”這塊共有的金字招牌卻漠不關心。宛如春秋時期的諸侯紛爭,企業素質良莠不齊,不斷透支著“日照綠茶”的品牌形象。
亂象一
全市50多家茶企仍無QS
“作為茶葉生產企業,最基本的一個資質就是QS認證。現在全市獲得QS認證的茶企才80多家,仍有50多家沒有。這樣就很難保證品質,很難規范其市場行為。”茗家春茶廠總經理劉加強說,正規企業對此現象都比較頭疼。
據了解,日照市加工和銷售綠茶的主體主要分三類。一類是獲得QS認證的正規茶企;第二類則是沒有資質的企業,其占的比例并不低;第三類就是大量的小作坊,支個鐵鍋就敢炒茶,之后裝進各色“精美”的包裝袋就上了市場。據業內人士估計,各類主體加起來,數量可能超過1000家。在市場上茶葉包裝隨處可買,有的比較粗糙,上面只印著“日照綠茶”四個字,有的則比較精美,而且可以根據要求隨意印刷。有的企業為了使產品好賣就讓人印上QS標志,冒充正規企業產品。
劉加強說,作為正規生產企業,目前面臨的最大困境就是小作坊的不正當競爭。因為品質上缺乏統一的標準,消費者買茶時往往更關心價格,小作坊的最大競爭力就是價格,這對正規企業產品的銷售是一個沖擊。市茶葉商會秘書長高建華說,在位于海曲西路的綠茶早市,有不少冒充日照綠的南方茶,也有茶葉烘干度不夠、含水量超標等不符合地方標準的產品。
亂象二
自建茶園成了“面子工程”
有好茶園才能炒出好茶葉。記者了解到,茶企的鮮葉來源主要有三種:自建茶園、組建茶葉合作社和從茶農手中收購。品質最好的當屬自建茶園,可以嚴格按照標準化進行管理。“拿有機茶來說,要遠離工廠、公路,不允許使用農藥,肥料也只能用有機肥,如果是農戶的茶園,要做到這些很難,而自己的茶園則可以控制得比較嚴格。”劉加強說。
近幾年,日照大力發展茶葉專業合作社,不少茶企都以組建合作社為依托。“這些合作社都是比較松散的”。東港區茶葉管理局副局長闞君杰說,茶葉合作社很難像其他合作社一樣,保證以某個價格全部收購鮮葉。沒有利益為紐帶的購銷關系,就很難對種植戶的技術、管理 、銷售進行控制。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很多合作社都形同虛設,很多茶農雖然屬于某個合作社,但跟合作社基本上沒有關系,其形式跟散戶茶農并無二致。
很多自建茶園因管理嚴格,只能象征性地采幾斤銀針等高等料,其產量少之又少,企業有客戶來時就領著到茶園里參觀一番,成了一種“面子工程”。大部分的茶葉仍然要靠從散戶手中收購。每天早晚在薄家口和皂戶溝等村的茶葉市場,都可以見到拿著塑料袋來賣茶葉的茶農,企業對于鮮葉的品質很難控制。
亂象三
“關系茶”擾亂了市場競爭
“日照綠茶的結構層次并不太合理?,F在高檔茶大部分都作為‘關系茶’和‘禮品茶’賣給單位了。像今年的春茶,價格下來200元已很難買到正宗貨,作為茶產區,老百姓卻喝不起正宗的春茶。”劉加強說,“關系茶”和“禮品茶”哪個茶產區都有,但像日照這樣已經影響了正常茶葉市場的卻不多見 。
記者同一些小型茶葉廠負責人接觸的過程中了解到,有的茶廠一年五六十萬的銷售額,幾乎全靠關系,有的企業一旦抱定某某單位的“大腿”,以后銷售就再也不用愁了。
劉加強說,雖然“關系茶”中也有大茶廠的優質產品,但是仍以小作坊為主 ,由于這些茶葉并不上市場參與競爭,只通過交情銷售,所以這些企業起點太低,企業也缺乏改良工藝和品質的動力。“如果企業之間不是以比拼質量和價格公平競爭,而靠拉交情、搞關系維持企業銷售,就是一種不正常的競爭手段。要想走出日照,走向全國,日照綠茶必須從‘關系茶’變成‘市場茶’。”
亂象四
知名企業參展卻不積極
省茶葉協會常務副會長、秘書長侯國云說,日照綠茶目前最大的問題就是企業抱團聯合程度不夠。很多企業雖然產品做的比較好,但在外地市場單打獨斗,缺乏統一的行動。
東辰茶葉批發市場算是市區最大的茶葉經營市場,然而其經營戶也在日益減少。興業王府大街茶葉市場也沒能聚攏多少茶企匯集。在迎賓路上的日照茶博園,雖然一些茶廠已經租下了門店,但開業的卻只有一兩家,來此買茶的人更是少之又少。
6月10至12日,日照將舉辦第二屆綠茶節?;I備之初,市貿促會就參展企業以日照本地企業為主、經銷商以北方客戶為主,在綠茶節上集中展示日照綠茶的風采,進一步打造日照綠茶的形象。然而,在招商的過程中,個別知名企業參展并不積極,推辭的理由也非常簡單--“我們的茶葉供不應求,用不著宣傳。”這些企業只愿享受“日照綠茶”這一品牌帶來的利益,卻不愿為這一品牌的建設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