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茶網資訊:“水路、電路、公路、進村路、聯戶路,路路相連,手機、電話、轎車、電視機、農耕機,機機爭鳴。”“木瓦房茅草房搖身變樓房,省內路縣鄉路變成柏油路。”橫聯:黨恩浩蕩。一幅幅真對聯真實地反映了鳳岡城鄉改革開放以來發生的翻天覆地的變化。
皇糧國稅取消了
慶祝建黨90周年的茶香人民
“我一家四口都在縣城做生意,每年不僅要收到土地租賃金600多元,還要從組長那里領到300多元的糧食直補,在老家修一棟房子,政府還補助了7000元。”談到從繳納“三提五統”、各種集資、基金、攤派,到只繳納農業稅,“一道稅,一口清”,再到現在全部免除農業稅,稅費改革給農民帶來了巨大的實惠,47歲的陳貞笑得合不攏嘴。
談起取消延續了2600多年的“皇糧國稅”時,80多歲的姚明山老人感觸最深。他說,俗話說“種地不完糧,繩索套頸項”,每年秋收后,第一件事就是把上好的糧食曬干后,在規定的時限內,將糧食交到鄉鎮糧站,逾期完不成任務的還要被處罰。縣委政府實施綠色戰略,加大產業結構調整,宜茶則茶,宜煙則煙,宜糧則糧,發展特色農業,使農民的腰包一天天鼓了起來。生活水平提高了,住居環境改善了,公路修到了家門口,真的是走路不濕鞋,吃水不用抬,煮飯不燒柴,哪像過去那樣,煙熏火燎的,還是黨的政策好,托共產黨的福啊!
春播一粒籽,秋收萬盅粟。如今,農民收獲的每一粒作物都將全部歸自己所有。
“老百姓富起來了,心里透亮了,農村工作推行起來也就容易多了。” 石徑鄉青灘村村村主任安克周說。修路、拉自來水、發展茶葉和水果,搞綠化這些事情,我們現在全部采用“一事一議”的方法,先公布,后征求意見,充分尊重村民意愿,實行民主決策、民主管理。
“去年我花了5萬多元買了一臺昌河車,縣農機局補助了5000余元,沒想到農業稅全免后,糧食直補、良種補貼、農機具補貼不減反增。”土溪鎮龍臺村陳廷楷高興地說。
琊川鎮種糧大戶楊慧娟承包了500多畝農田,談起種糧的收益,她說,今年各項補貼標準提高,我種糧的積極性更高了。種植有機稻價格高,有訂單作擔保,不愁賣不出去。永安鎮田壩村,家家戶戶種茶,人均種茶收入6000元左右,水泥路連接各家各戶。
孩子讀書不用愁
談起娃兒讀書欠學費的事,張朝英老人記憶猶新。每年開學時,自己都是硬著頭皮帶上孩子去學校,一個一個給班主任打招呼,有時一欠就是一年半載!哪像現在,孫子們讀書不交學費,兒子們不再為孩子讀書發愁,還是改革開放好,共產黨好。
從2008年起,鳳岡縣把農村義務教育全面納入公共財政保障范圍,不再收取雜費,這個消息讓退休老師陳永禮興奮不已。前些年,每年開學時,學校老師都要為少則三五人,多則十幾名學生墊付學費,學校領導每年都要為此而犯愁。這下好了,所有學生都不用再交雜費,大大減輕了家長們的負擔。
近年來,縣里結合危房改造和中小學布局調整,全縣農村學生告別了破房子、土臺子,走進了趨于標準化的新學校。 全縣共撤并中小學校(點)所45(個),由“兩基”達標年的201所調整到目前的156所。共計投入資金 5041.5萬元,實施維修改造工程項目75個,建筑面積77202平方米,積極推進學校標準化建設、教師合理配置以及遠程教育工程,促進縣域內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繼續實施農村中小學現代遠程教育工程,加強現代教育技術裝備和信息資源建設及應用指導,以信息化帶動農村教育發展。今年5月,省人大常委會教科文衛委員會副主任、省人民政府教育督導考核組組長張茂林考核鳳岡后,感慨地說,在鳳岡城鄉,看到最好的建筑是學校,環境最優美的是學校,綠樹綠色最多的是學校,宣傳櫥窗最多的是學校,投入最大的是學校。
生老病死有保障
“我三年住院五次,花了2.7萬余元,民政局還解決大病醫療救助2000元,自己總共花了5千元,大部分由國家承擔,要是沒有新農合,我可能要窮一輩子啊”。談起新農合的好處,田壩村關平感慨萬分。
俗話說:十年致富經不起一場大病。在農村,“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現象十分普遍,“看病難、看病貴”某種程度上也是農民最大的負擔。然而,新農合醫療,解決了農民生病住院的后顧之憂。據了解,全縣城鎮職工、城鎮居民參保率達到95%以上,新農合參合率鞏固在98%以上。老有所養、老有所依、老有所靠、死有人葬是很多老人最大的心愿。縣里投入500多萬元資金在各鄉鎮建起了敬老院,目前,14個鄉鎮 敬老院 入住五保老人(孤兒)200余人。
新建鄉橋塘村三聯組92歲的曾廷貴老人做夢也沒有想到,自己坐了一輩子的爛房子,而今住進了漂亮的小樓房,住進了帶有衛生間的臥室。眼里噙滿淚花的曾廷貴老人激動地說:“現在,我不再為沒有人照顧、沒有衣穿、沒有飯吃發愁了,感謝各級政府為我們修建了敬老院,把我們送進了幸福窩。”
進化鎮敬老院的12個老人進住敬老院后,不等不靠,自力更生,開荒種菜、養豬等,每年春節,都要殺一頭大肥豬,賣一頭大肥豬,用以解決日常生活小用和購買仔豬上圈。在永和鎮福利院,老人們正忙于為孤兒楊娜、牟永、劉應波洗衣、輔導和監督他們學習,如同一家。
寒來暑往,秋收冬藏。樸實的農民年復一年重復著辛勤的勞作,他們可能說不清農村綜合改革的具體內容,但他們卻能夠從改革中真切地感受到黨和政府對農民的關心。我們有理由相信,隨著農村綜合改革向深入推進,廣大農民群眾會收獲越來越多的實惠。
不聞當年磨碓聲
春節期間,人們照樣忙碌著泡豆子、磨豆腐,泡糯米打粑面,熱熱鬧鬧過大年,喜氣洋洋慶新春,一派歡樂的景象。然而, 踩碓磪米粑面的熱鬧場面銷聲匿跡,磨面機、打漿機等加工機械不停地轟鳴。
公路通、產業旺,機聲鳴。鳳岡縣委、縣政府實施“綠色戰略”工程,以農民增收為出發點,因地制宜,圍繞糧、油、煙、茶、藕、畜、辣、桑,大搞產業結構調整。全縣茶葉面積達20多萬畝,實現產值1.25億元,產品遠銷北京、上海、山東、重慶等地,進入200多家星級賓館和民運航空領域,茶農人均收入4000元以上。煙農收入3000余元,藕農收入4000余元。實現了水電路三通。電視機、電話機、手機、轎車、摩托車和各種加工及其日漸普及。 而今,走進鳳岡大地,走進農戶家中,豬草機、電視機、電話機、電飯寶等家用電器普及率達100%,農民收入增加了,農村住居環境改善了,日子越過越紅火。
田壩村文華灣83歲的李開榮老人動情地說:過去過年,勞力少的還得請人推磨踩碓,提前幾天就開始忙開了。現在可方便了,磨豆腐、打粑面、宰豬草、打米等都用機器,又省時又省力,這得感謝黨的富民政策啊。據了解,在鳳岡城鄉,過去普遍用的石磨子、石碓、石碾坊等,現在基本排不上用場了,已經作為古董珍藏和擺設了。
延伸閱讀
鳳岡:林權制度改革鋪就林農致富路(來源:鳳岡縣對外宣傳中心 作者:任弘)
在鳳岡縣永安鎮田壩村大坳口組,翠綠的茶園、山林間坐落著一棟棟風格獨特的木質民居,古香中蘊含著質樸,讓人心神寧靜,返璞歸真。
這是當地王正宇等8戶農戶聯合經營的小戶型生態茶莊,主要從事餐飲、住宿等旅游接待服務,能一次性容納200人就餐,60人住宿,于去年7月建成投用。
“是縣里實施的林權制度改革為我解決了融資這一難題,讓我走上了致富的道路。”王正宇介紹說,當初在籌劃發展茶莊時,他一直為資金犯愁,后來,在當地政府的引導下,他聯合當地7戶農戶成立了同心茶旅一體化農民專業合作社,將山林、茶園進行評估后在金融部門抵押貸款100萬元,建起了茶莊。
“去年不到半年的時間收入了18萬多,今年預計收入將達40萬元。”在一棟掛著“同心茶旅一體化農民專業合作社”牌子的房門內,主人王正宇信心滿懷地向記者介紹。
2008年初,鳳岡縣啟動了以“明晰產權、減輕稅費、放活經營、規范流轉”為主要內容的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工作。當年,經過宣傳發動、調查摸底、組織實施、檢查驗收四個階段,全縣14個鄉鎮82個村全面完成勘界確權任務,確權勘界21萬宗139萬畝,頒發林權證7萬余本。
鳳岡早在10年前就提出“建設生態家園、開發綠色產業”發展戰略,經過多年來全縣上下對生態資源的保護和發展,如今,全縣林地面積達155.5萬畝,活立林總蓄積600萬立方米,森林覆蓋率達57%。
綠水青山不能枉自多!經過這么長時間培育的綠色資源依然處于沉睡狀態,如何盤活這些資源,讓老百姓不再守著綠水青山過窮日子?主體改革完成后,結合農村綜合改革,鳳岡縣委、政府將目光投在了探索森林資源向資產、資本的轉換上。
探索一:林地林木流轉。按照《鳳岡縣農村產權交易中心農村產權交易辦法》,林農可申請轉讓林地產權。前不久,永安鎮田壩村林業大戶孫德禮將自己承包的294畝國有林地經營權流轉給貴茶公司,成交額達588萬元。另外,土溪鎮魚泉村林業大戶朱太貴將面積為653.9畝的林地使用權和林木所有權流轉給鳳岡縣萬勝木業經營有限責任公司,成交額180萬元;何壩鄉水河村集體林地687畝,流轉給嘉和茶業公司建設高標準茶園,成交額68萬元。截至目前,鳳岡縣共流轉林地林木面積2170畝,成交額達1627萬元。
探索二:林權抵押擔保貸款。林改后,林業大戶可通過由林業部門和金融機構成立的林權評估專家委員會對其林權進行評估后到金融部門貸款。“有了林權證,我們就不再守著金山銀山受苦受窮了。”鳳岡縣土溪鎮魚泉村林業大戶朱太貴用林權證作抵押為公司爭取到100萬元的貸款后,這樣感慨。2009年以來,全縣共發放林權抵押貸款1100余萬元,對承包經營森林面積50畝以上的林業大戶或企業,實行森林資源評估貸款5起,貸款931萬元,其中林業大戶孫德禮貸款280萬元。據介紹,下一步鳳岡將結合信用鄉鎮的打造,進一步深化林農信用貸款,信用等級高的農戶將享受到6折利率優惠。
探索三:成立林業專業合作社。以前各家各戶的林農與市場的信息不對稱,在銷售環節上,木材經常被商販壓價,而且商品材經常被亂砍亂伐,難以管理。對于地面積小于50畝的林農,可將林地評估入股聯合成立林業專業合作社,有效解決這一難題。“2009年,馬尾松每立方賣500元,2010年,通過合作社,每立方賣723元。”合作社理事長任光義介紹說,“成立專業合作社后,通過對林農生產的商品材進行公開競賣,每立方米可多獲利200多元,還可以合作社的名義申請貸款,同時,有效保護了森林資源。”
據有關部門負責人介紹,通過改革,鳳岡盤活了林業資源,讓沉睡的林木實現了資源——資產——資本的轉換,既保護了生態,又讓資源得到了充分利用。2010年,全縣共生產商品材7500立方米,通過競賣,全年給林農多創收225萬元。下一步,鳳岡將加大發展桂花、紅椿等林木種植,全面深入推進林權制度改革工作,讓林業為群眾增收致富發揮更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