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茶網資訊:仲夏的石阡,山青水潤茶香醇。22萬畝茶園在綿延不斷的山頭上吐納著綠色的芳香,處處彰顯著“中國苔茶之鄉”的獨特魅力。
9月16日,石阡縣將舉辦“中國苔茶之鄉--石阡首屆茶文化旅游節”。誠摯邀請茶界資深專家、名企,各界知名人士,各級各類高端媒體走進石阡“看茶品茶、論茶道茶”。
這也是該縣苔茶品牌多次“走出去”展示后的首次“請進來”宣傳活動,皆在放大品牌效應提升經濟效益做強苔茶產業。
地處黔東腹地的石阡縣,是一個屬典型的山區傳統農業縣,全縣18鄉鎮,2173平方公里,45萬人。茶葉生產已有1200多年的歷史。鼎盛時期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那時的石阡苔茶扮演了全國大宗出口產品的主角。
那時的石阡龍川河上,每天數艘帆船成群結隊循烏江順流而下,拐入長江,直驅武漢,抵達上海,它們運走的是大山深處的茶葉,運回的是山里人亟需的“洋百貨”,轉騰之間屯聚了大量財富,其中,龍堯夫從一個窮得叮當響的“土著”,搖身一變成為富甲一方的成功商人。
1958年,在北京召開的“全國群英大會”上,周恩來總理親筆題寫“茶葉生產,前途無量”的錦旗授予參會的石阡村干部譚仁義。
2008年,國家標準化委員會把“石阡苔茶生產示范項目”列入全國第六批農業標準化示范項目;2009年,中國茶葉流通協會授予石阡“中國苔茶之鄉”稱號。同年11月,國家質檢總局授予石阡苔茶“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稱號,這在全省為數不多獲此榮譽的農產品之一。
從總理送錦旗到榮獲“中國苔茶之鄉”的半個世紀中,石阡苔茶曾經有過輝煌、有過迷惘。特別是水路交通退居二線,陸路交通唱上主角后,石阡苔茶一度成了農民群眾自食品。不過,至今還有人記得它當初的香。
如今,石阡茶園已有22萬畝,面積和產量居銅仁地區之首、貴州省第三,成為貴州三大名茶之一。年產量3000多噸,年產值1·2億余元,3萬戶茶農受益。
效益拉動產業加快發展
近年來,石阡縣委縣政府不斷加大苔茶品牌的對外宣傳、展示和推介力度,石阡苔茶也多次在日本靜岡、深圳、上海、北京、遵義等地舉辦的國際國內茶博會上榮膺金獎,品牌效應得到不斷放大。石阡優質茶不僅銷往國內多個省市,還大量出口國外。
品牌效應的不斷放大,帶來市場空間的不斷擴大和經濟效益的不斷提升,最終帶給農民群眾的實惠不斷增多。
在效益大手的拉動下,石阡群眾發生了從政府規劃被動種茶到積極配合自發種茶的根本轉變。
截止目前,全縣18個鄉鎮23006戶農戶種有茶園,茶園面積迅速擴展到22萬畝。其中,100畝以上連片茶園有220個。投資主體也從農戶、個體工商戶向工人、企事業單位干部職工及私人企業業主等多領域擴展。也有“公司+基地+農戶”、“協會+基地+農戶”、專業大戶等形式。2005年以來,進入石阡縣茶葉行業的投資客商有3戶,有100畝以上茶園或茶葉投資達到10萬元以上的專業戶有14戶,有10—300畝茶園的專業戶達150余戶,1000畝以上的茶葉專業戶1戶。縣內投資興茶的農戶已達2萬余戶。
政府引導產業加快轉型
近年,石阡縣委縣政府為加快茶葉產業轉型。決定把苔茶產業發展從“政府主導、強勢推進”轉變到“示范帶動、扶持推進;市場引導、效益推進”上來,在發展方式上實行“項目帶動、政府扶持、部門幫扶、群眾參與”。
著力抓示范,重點打造龍塘大屯萬畝有機苔茶示范園,高標準建設和完善園內水、電、路和加工廠等配套設施;在全縣建設4個茶葉專業村、5個500畝以上的石阡苔茶母本園、6個500畝以上的幼齡茶園管理示范點、7個500畝以上的示范性高標準新建茶園。
著力抓管理,從茶區選擇、茶地整理、茶樹繁育、茶苗移栽、茶園管護等每一個環節抓起,做到管理科學化、規范化、精細化,確保栽一畝、管一畝、見效一畝。
著力抓培訓,采取“走出去”和“引進來”相結合的方式,切實加大專業技術人員、企業主和茶農培訓,為茶產業發展提供技術支持和人力資源保障。全縣18個鄉鎮均成立了生態茶產業辦公室,由懂技術、業務能力強的人負責茶葉工作,茶葉生產服務網絡健全。據統計,全縣有茶葉技術骨干255名(含茶葉生產大戶),獲“綠色證書”156人。
著力抓加工,隨著茶園規模的不斷擴大和投產茶園面積的增加,石阡縣茶葉加工廠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如今,全縣有個體茶葉加工廠33家,新增廠房和其他生產生活用房1.6萬余平方米,加工設備300余臺(套),干茶年加工能力在5000噸以上。生產的茶葉主要有綠茶和紅茶,品牌 主要有“泉都云霧茶”、“泉都碧龍茶”、“坪山翠芽茶”、“夷州翠芽茶”、“夷州云霧茶”、“坪罐貢茶”、“泉都綠茶”、“佛頂功夫”等。
著力抓營銷,充分利用“中國苔茶之鄉”這一品牌,繼續推進合作,加大品牌推廣力度,以石阡苔茶的優良質量、品牌、聲譽占領更大的市場空間。
著力抓文化,深度挖掘石阡苔茶的歷史文化內涵,充分挖掘茶文化,將茶、泉、仡佬文化、夜郎文化捆綁打造,提高品位、形成特色,不斷豐富茶文化,大力提升石阡茶葉品位,提升“中國苔茶之鄉”的影響力。
品牌撐桿推動產業跨越
近幾年來,石阡相繼榮獲“中國苔茶之鄉”、“國家級溫泉群風景名勝區”、“中國溫泉之鄉”、“中國礦泉水之鄉”、“中國最佳休閑旅游目的地”、“中國最具投資價值重點縣”、“貴州省長壽之鄉”等稱號。
縣委縣政府緊緊審時度勢,圍繞“打基礎、辦工業、興產業、重民生”發展思路,大力發揚“三拼三超”精神(拼智慧、超常規創新;拼干勁、超常規付出;拼效益、超常規發展),突出抓好“三個四”工程(即四大產業建設:茶葉、溫泉、石材、旅游;四個示范園建設:萬畝有機苔茶示范園、萬畝優質高效烤煙示范園、萬畝生態種草養畜示范園、萬畝工業園區示范園;四項基礎工程建設:交通、水利、城鎮、民生),加快推進“兩高兩鐵三中心”宏偉目標(兩高:思南經石阡至劍河高速公路、江口經石阡至甕安高速公路;兩鐵:興義經石阡至黔江鐵路、重慶萬盛經石阡至廣州鐵路;三中心:中國武陵山溫泉度假旅游中心、夜郎文化研究中心、以茶葉石材產業為主的集聚中心)。
立足新起點,著力打響“中國苔茶之鄉”、“國家級溫泉群風景名勝區”、“中國營養健康產業示范基地”、“中國溫泉之鄉”、“中國礦泉水之鄉”和“貴州省長壽之鄉”品牌,以“中國最佳休閑旅游目的地”提升石阡的旅游品味,以“中國最具投資價值重點縣”吸引各地客商到石阡投資興業,著力打造中國西部苔茶城,中國溫泉度假城,中國休閑旅游城,和中國大理石材城,推進石阡經濟社會發展新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