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茶網資訊:“山毛尖”生長在崇禮縣東部海拔1800多米的山上,是倍受當地百姓喜愛的一種野生茶,但多少年來只限于自給自足。2009年,大學生村官偶然發現了“山毛尖”蘊含的巨大商業潛力,于是,“茶產業”逐步發展成為帶動當地群眾致富的一條重要途徑。
“山毛尖”
“山毛尖”,是崇禮縣白旗鄉百姓對產在附近山上一種植物的俗稱,它的學名叫毛尖菜。
這種植物生長在崇禮縣東部長城一帶海拔1800多米的山上,分布不多,是高寒環境下的一種多年生醫藥草本植物。
山毛尖作為一種“茶”,在當地村子流傳已久,是村民喜愛的一種飲品。如果不是當地人告訴,外人很難把它和“茶”聯想到一起。它與茶樹不一樣,看起來就是長在山間草地上的普通野花,隨風搖曳的藍色花瓣煞是誘人。
南窯村的村民路大爺介紹,很久以前,村里交通不便利,農作物少,村民想喝茶,又沒錢買,就上山采這種植物泡上一大碗當茶喝,它不僅是純天然的,還有去火解毒的功效,因此也經常用它招待客人,久而久之,大家都把它稱作“茶”。
村民從山上采回山毛尖原葉之后,通常先擇好、洗干凈,曬干后成卷曲條形狀,再泡水喝。
2009年夏天的一天,時任白旗鄉村官的史洪亮在村民家串門,品嘗了村民用土法制成的茶,清淡的茶水,散發著特有的土香,讓他突發靈感:如果把“山毛尖”作為一個創業項目,豈不是帶動村民致富的一個途徑?
很快,這一想法獲得了縣委組織部、鄉黨委等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2009年7月,史洪亮在鄉黨委領導的幫助下,注冊資金30萬元創辦了崇禮縣天然綠色山毛尖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上市
2010年5月,鄉里的干部和幾個大學生村官去了兩次河南考察設備,之后又完成了10間300平方米廠房的裝修。6月中旬,公司從河南信陽購置了一條茶葉生產線,廠房設在南窯村的馬路北邊,從7月份開始正式加工生產。
任曉,一名24歲女大學生村官,2010年她辭去北京的工作來到白旗鄉。她現任南窯村村主任助理。除了日常協助村書記處理有關民政、扶貧、合療等方面的工作外,還接任了史洪亮負責的大學生村官創業項目“山毛尖”茶葉的具體工作。
據任曉介紹,茶葉生產具有季節性,正常情況下只能生產一個多月。通常7月之后才開始長出來,不到9月就已經落了。為了保證茶葉的新鮮,生產時都是現葉加工,當天采的茶葉當天加工。
公司雖然成立了,但具體的困難還在后面。首先要解決的是技術問題。在茶工廠里,制作茶葉的流程簡單但卻嚴格。加工廠先統一收購村民從山上采回來的毛尖菜,然后有專人分揀,去除雜草和臟東西,把好茶葉都挑出來,然后放在一個像圓筒洗衣機一樣的清洗機里洗干凈,再放在280攝氏度的設備里高溫殺青,過10多分鐘后再放在揉捻機里揉碾,這樣是為了壓去水分,容易成型,最后,再用烘干機把茶葉烘干。
山毛尖屬于綠茶加工,制作過程關鍵在于殺青,需要嚴格掌握下鍋溫度和投葉量。鮮葉下鍋后,迅速翻炒要勤,要求翻得快,揚得高,撈得凈,撒得開,使片受熱均勻,殺青程度均勻適度。為了保證茶葉品質,公司還專門從浙江請了兩名炒茶師傅進行技術指導。
通常12斤左右的原茶出一斤干茶,每天生產150斤左右的干茶。制成的茶葉放入包裝袋中,最終成為產品出售。有村民不無感慨地說,現在科技發達了,從沒想過祖祖輩輩喝的山毛尖,也能做成包裝好的茶葉上了市面。
創業
接手創業項目后,任曉深入田間地頭、到群眾家里了解情況,很快就熟悉了村情民情,融入到了農村生活中,同時也得到了群眾的擁護和支持。
任曉介紹,由于剛開始沒有經驗,有一次公司收的茶葉太多,結果當天沒生產完,第二天大概有2000多斤的茶葉都變了味,最后只好都給埋了。經過這次教訓,公司總結經驗,每天就生產1500斤-2000斤左右,和村民協調好,避免出現浪費。
創業需要的不僅是勇氣,更需要的是足夠的專業知識做支撐,還要學習成功的經驗。為了做好“山毛尖”宣傳工作和營銷工作,任曉上網查閱資料、向懂技術的老師傅學習、和其他村官交流經驗,從不同途徑開拓營銷渠道。任曉說,這是一個團隊創業項目,把深山中沒人認識的植物開發成產品讓人們都知道,是大家團結協作的結果。
南窯村依靠著山,村子不大,零零散散分布著幾片房屋。全村有70戶,共200余口人。
村里的年輕人大多外出打工,剩下的大多是老人。村民過著簡樸節約的生活,掙錢太不容易了,我最大的希望就是能讓村民接受新的思想和技術,通過大家的共同努力,逐步改變他們的經濟條件。任曉說。
村官的工作是瑣碎的,除了負責創業項目外,任曉還是村里的農業技術員、民事調解員、文化宣傳員,站點管理員。在她開始接手新農合的工作時,村民對政策不夠了解,以為農村合作醫療就是跟老百姓收錢,一點兒用都沒有,她通過咨詢鄉民政部門,上網查詢了有關合作醫療的內容,通過給村民講政策,說道理,讓村民明白了合作醫療涉及到將來的利益,最終參合率達到95%。
“能夠圓滿的完成工作單靠我自己的力量肯定是不行的,這離不開領導的支持和其他村官的幫助。”任曉說。
茶產業
白旗鄉黨委副書記宋彪說,公司創業之初是憑著年輕人的闖勁,摸著石頭過河的。當時選擇這個項目主要是考慮“山毛尖”沒有原料成本,只有采植成本,而根據當地的環境,選投入小的農業項目非常合適,作為旅游項目開發特色產品,是有很好的發展前景的。“山毛尖”在文化內涵、知名度上無法和南方名茶相比,目前只能在打造本地特色的產品上下功夫,創新理念,打造旅游產品,冬天來崇禮滑雪,游客喝上一杯熱騰騰的天然綠色熱茶一定會倍感愜意。
“山毛尖精加工”這個項目啟動后,吸收了農村剩余勞動力15名到工廠工作,每年7-9月份帶動周邊閑散村民100多人上山采摘茶葉,為村民直接創收30多萬元。如今產品面臨的問題是,品種單一,沒有子產品,也沒有好的營銷團隊。今年的產品馬上即將生產,在生產之前,先學習其他制茶企業的成功經驗,然后進一步創新自己的產品,在茶葉的形狀上以及包裝上都要進行改進。此外,在增加子產品方面還要有新的嘗試,比如和金蓮花放在一起是什么味,和枸杞子在一起泡又是什么味。當然,隨著日后技術的成熟,公司會考慮規模生產,實現茶葉種植,讓更多的村民投入到創業項目中來。
據任曉介紹,目前崇禮縣天然綠色山毛尖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已研發生產出山毛尖茶葉3個系列,4000多公斤,這些產品大部分投入到萬龍、長城嶺、多樂美地滑雪場,成為本地的新型旅游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