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電力人員向客戶傳播節約用電知識
東南網漳州8月7日訊(通訊員 林俐 田曉偉 文/圖)“這是最后一臺燒柴的烘干機,下個月就會被我們淘汰。”8月5日,面對前來宣傳節能減排知識的供電員工,詔安縣白洋鄉村委會汀洋行政村茶葉作坊的老板鐘偉平指著閑置在一旁的“非電力”制茶設備,臉上掛滿了笑容。
轉眼又到了茶葉加工的關鍵時節。按理說,鐘偉平又該像往年一樣忙。每年,自家的作坊一共要生產2100斤左右的八仙茶,而且都擠在3個月內完成。可今時不同往日,他買了揉茶機、炒青機、烘干機等電機,只要把茶葉往里一放,按下幾個按鈕,就可以去鄰居家閑聊,待完成當前工序時再來收拾,進行下道工序。
這究竟是怎么回事,原來,在詔安白洋鄉村茶農們曾長期采用以木柴為燃料的加工設備制茶。這種加工方式不但成本高、勞動強度大,而且溫度、火候都難以控制,加工出來的茶葉色澤差、香氣低。為幫助制茶農節約生產用能成本,落實節能減排政策,近年來,漳州供電公司全力推廣制茶加工業柴改電,促進“電制茶”,惠利廣大茶農,并組織電力技術人員大力推進節能、環保新技術在茶葉加工過程的應用,宣傳“以電代柴”的制茶新技術、普及“清潔能源”的低碳理念,保護生態環境。
“茶葉加工屬于季節性用電,每年只有3個月左右,且伴隨當地制茶進入‘電氣化時代’,在這3個月里,用電負荷將是平時的2至3倍。”據漳州供電公司相關人員介紹,為進一步滿足當地制茶用電需要,公司做足準備,提早規劃,投入大量資金,對農村的電網進行改造升級,架設線路6.9千米,新增變壓器3臺,新增容量1045千伏安,大力提升了各個制茶村的供電可靠性。
“以前,光砍柴燒柴的事兒就夠折騰了,現在用電炒茶,省心多了。” 鐘偉平表示,“電足了,空調開起來,雨季采收的茶青經空調調節干濕度后,加工出來的茶葉質量好,賣得也好,現在年產量最低都有1600斤以上,是原來的產量的3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