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蘭世博會近日掀起中國茶文化熱潮,中國茶文化周、徽茶主題文化周暨國際論壇陸續拉開序幕。茶葉作為古絲綢之路的主要貿易產品,再次迎來“一帶一路”戰略的重要歷史機遇。
意大利茶葉協會主席Marco Bertona接受央廣網記者專訪時表示,中國是全球最大的茶葉生產國,茶歷史十分悠久,了解中國茶文化將讓歐洲人更喜愛茶。
中國茶與世博的淵源可以追溯到1915年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中國茶一舉奪得六大獎項共44枚獎牌。100年后,中國茶在米蘭世博會重聚首再出發。據統計,截至2014年,中國茶園種植面積已達4112萬畝,茶企業20多萬個,茶農3000多萬人,茶業產值超過3500億元。
運輸保鮮條件大大改觀 高品質綠茶走出國門
“It’s green?!”“Of course, it’s green tea.” Marco回憶起曾在茶葉博覽會上遇到一位女士,當她看到杯中綠茶的顏色時非常驚訝。Marco解釋說,意大利市場上的大部分綠茶泡出來并不是綠色,而是黃色,因為茶葉不夠新鮮、品質不夠好。
記者采訪到專營綠茶的六百里猴魁茶葉公司董事長鄭中明,他表示:“綠茶保管、儲藏、運輸都有非常嚴格的要求,在過去交通、信息不太發達的時候,歐洲市場大部分是發酵茶和半發酵茶。現在運輸和保鮮條件都已經具備,色澤、味道、香氣都能保持,全世界都能夠享受到高檔綠茶。”
讓鄭中明備受鼓舞的還有“一帶一路”戰略,他說:“習主席提出‘海上絲綢之路’、‘一帶一路’,給了我們中國茶走向世界一個很好的契機,讓我們這些茶人、種茶人都已經開始走出來,走向國際的市場。”
茶企全流程提升品質 超越歐盟標準農藥殘留為零
如何切實跟隨“一帶一路”戰略,走進“絲綢之路經濟帶”與“海上絲綢之路”的交匯點——意大利,Marco告訴央廣網記者,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要按照歐盟標準生產茶葉,而歐盟標準被業界認為是目前世界上最嚴格的茶葉農藥殘留標準。
鄭中明接受專訪時表明,六百里猴魁的茶葉檢測結果是“農藥殘留檢測為零”。“我們把茶種在樹林里,茶樹喜陰,樹林遮擋保證了濕度;深山溫差大為茶樹微量元素和內含物形成提供了氣候基礎,同時不利于昆蟲存活。利用生態、生物平衡,生產的茶葉是絕對無害、絕對綠色的。”鄭中明說。
參展中國企業聯合館的大業茗豐茶葉公司總經理戴祥海則表示,該公司建立了從生產到市場一體化體系,以茶園建設為基礎,茶園不打農藥、施有機肥,采摘加工清潔化,最后延伸到自營的連鎖店和銷售網點,以保證茶葉品質。
踐行“一帶一路”國家戰略 助力茶企接軌國際
中國茶文化國際交流協會副會長吳志斌日前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中國是茶葉生產大國,但不是強國,特別是在茶葉出口方面,更多的是原料茶出口。無論是對茶產業的延伸、產業附加值的提升,還是茶農和茶企的效益提升,都需要借助各類平臺,幫助茶企同國際接軌,把產業做強做大。
主營祁門紅茶的祁眉茶旅公司總經理張惠民也與記者分享了他的思考,1915年祁門紅茶在巴拿馬萬國博覽會獲得金獎,此后銷售量猛增,主要出口到歐美等地,祁門紅茶也成為英國貴族的代表性用茶。如何借助良好的國際基礎,沿著“一帶一路”繼續走下去,是新一代茶人所面臨的挑戰和機會。
“中國茶怎么走向世界,可能每家茶企都只是一滴水,但是我們希望這一滴水成為種子,正如中國企業聯合館的主題——‘中國種子:種子的夢想匯聚的力量’,我們代表著中國茶而來,希望把健康和文化帶給世界。” 張惠民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