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潔的硬底化道路、寬敞的文化廣場、郁郁蔥蔥的茶樹,村容村貌煥然一新……這是日前記者在豐順縣公式隍鎮上南村所看到的景象。而這正是該村村干部抓住黃埔區經貿局對口幫扶契機,帶頭種茶、整頓民風、完善基礎設施所帶來的變化。
整潔的硬底化道路、寬敞的文化廣場、郁郁蔥蔥的茶樹,村容村貌煥然一新……這是日前記者在豐順縣公式隍鎮上南村所看到的景象。而這正是該村村干部抓住黃埔區經貿局對口幫扶契機,帶頭種茶、整頓民風、完善基礎設施所帶來的變化。
上南村是省定貧困村,由22個自然村組成,總人口3500多人,山地面積25325畝。記者走進村內,見到四周山地上茶樹綠意盎然,長勢喜人。上南村蛟塘茶農賴創仕是該村茶葉種植大戶,他說:“我今年多種了40多畝,現共有100多畝茶田,年產茶近萬斤,去年茶田豐產,年收入超過了50萬元。”
與賴創仕一樣,村里幾乎家家戶戶種茶。2011年就任上南村村委主任的江垂州,是土生土長的上南村人。他告訴記者,上南村土質非常適合種植茶葉,尤其是綠茶,祖祖輩輩都有種植茶葉的傳統。村里所產茶葉口感香醇,在潮州、揭陽一帶曾享有盛名。但由于價格低廉、質量參差不齊、銷路有限,茶農收入都很低;加上時代變遷,大部分年輕人都外出務工,村里很多田地、山地都撂荒了,很多村民也逐漸失去種茶的信心。“我們村干部決定帶頭發展茶葉種植,讓這些田地都再‘活’起來,讓村民富起來。”江垂州說。2012年,江垂州帶頭承包了幾十畝荒山,開山修路、開發茶園。現在他的茶園已發展到一百多畝,以“豬——沼——茶”生態鏈模式種植有機茶。目前,他的有機茶銷往珠三角和潮州、汕頭等地,一斤有機茶市場價格300至600元不等。
在黃埔區經貿局對口幫扶和村干部們的帶動下,村民的思想觀念開始轉變,幾乎戶戶種茶,上規模的還有小型加工廠。如今的上南村,茶田面積已近四千畝,三年來增加了近千畝。去年茶農平均收入達到7萬元,比2012年增加了50%以上;村集體收入11萬多元,實現了集體收入從無到有的轉變。
村民開始脫貧奔康,上南村的村容村貌與民風建設也有條不紊開展起來。村委委員江美音告訴記者,近年來,通過政府補貼、村民籌資和鄉賢捐助,村里發生了巨大變化:公路實現了硬底化,各自然村之間鋪筑了5公里長的水泥路,路燈等配套設施齊全;村里組織成立治安聯防隊,治安問題不斷改善;村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農村書屋、文化廣場等公共文化設施逐步完善。
村中的茶葉產量逐年增高,但銷路不廣、質量水平不一的問題仍存在。“接下來,我們將在拓寬茶葉銷路、提高茶葉質量上下功夫,打響生態有機茶方向品牌,依托農產品專業合作社構建茶葉產業鏈,帶動更多村民富起來。”江垂州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