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茶姑娘。新華報業視覺中心記者邵丹攝
記者昨天從中山陵茶廠了解到,伴隨著今年頭鍋“鐘山”雨花茶的新鮮出爐,約2500公斤供應市場的雨花茶正在采摘和制作中。而記者在采訪中發現,采茶季每天工作到凌晨,高溫殺青更是要用手在120℃的鐵鍋內來回翻炒,年輕人多半吃不了這茬苦,雨花茶制作工藝這項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面臨失傳的危險。
今年頭鍋“鐘山”雨花茶出爐,約2500公斤供應市場
記者昨天在位于中山陵紫嵐里街區附近的生態茶園看到,幾十位背著小背簍的采茶女正在忙碌,采摘鮮葉,為雨花茶的制作提供新鮮、高標準的原材料。據中山陵茶廠廠長李峰介紹,雨花茶采摘標準嚴格,一名熟練的采茶工,每天工作13小時,采葉量不超過0.5公斤,而0.5公斤干茶需要2-2.5公斤鮮葉才能制成,“茶廠今天雇傭了約150人的采茶隊伍,忙碌一天下來也僅能制作毛茶約10公斤。”
記者了解到,茶廠十分重視生態植茶,創造了“林茶間作”的生態種植法。近千畝的茶園分布在梅花山以及美齡宮附近層層的密林之中,這里空氣質量優良,早春的梅花樹林花枝繁茂,形成了恰到好處的遮擋,為雨花茶提供了適宜生長的漫射光。梅花怒放時,正值茶芽萌發。茶葉通過吸附梅花香氣形成了獨特的花香。梅花凋零后為土壤增添了養料。
據介紹,雨花茶等級有嚴格的標準,按芽葉所占比例評級,一般芽在80%以上為特級。“今年雨花茶價格跟往年基本持平,特級雨花茶剛上市大概3000元每500克,產量方面也基本持平,預計在2500公斤毛茶。采茶預計到4月底、5月初結束。”李峰告訴記者,“鐘山”雨花茶分6個檔次供應市場,“從3000塊錢500克,到2400、1800、1000、600元500克的,還有100多元500克的,這兩年茶廠增加了中低檔茶的市場供應,以此滿足消費者的需求,像今年高檔茶在500公斤左右,而中低檔茶達到了2000公斤左右。”
三位年輕制茶師拜雨花茶第二代傳承人為師學藝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雨花茶不僅對采摘的鮮葉要求嚴苛,而且炒制工藝十分復雜,需要制茶師傅幾十年的匠心磨礪,非一日之功,“可以這么說,沒有十年功夫,出不了一個好的炒茶師傅。”李峰介紹說,與我國其他幾種名茶相比,龍井是扁平型,光滑而帶有鍋巴香,碧螺春像蜜蜂腿,呈螺絲狀的彎曲,“在制作工藝上雨花茶的難度是它們的一倍,雨花茶特點是緊細圓直,搓成松針形,不能斷,因此成品率也較低。”而關于雨花茶要“緊細圓直”中的“直”其實也有說法,“是為了紀念革命先烈堅貞不屈、萬古長青”。
當鮮葉集中到生產車間后,還要經過輕度萎凋、高溫殺青、適度揉捻,再整形干燥等多達十余道工序。茶葉的色、香、味、形在制作過程中變化很大。同樣的鮮葉,若炒制師傅水平不一,做出來的雨花茶品質差異也會很大,甚至即使是一個人炒出來的茶,也會因為鍋溫、火候等的差異,茶品質存在不同。
昨天上午,在南京農業大學首屆茶學本科班同學朗朗的《茶詩》誦讀聲中,2016年“鐘山”雨花茶“春茶開采暨拜師儀式”在中山陵茶廠舉行。儀式上,中山陵茶廠三位年輕制茶師,向雨花茶第二代傳承人、82歲高齡的黎志遐老師傅正式拜師學藝,這也是中山陵茶廠首次對公眾開放拜師儀式。
炒茶艱苦寂寞,年輕人不愿學,非遺面臨失傳
黎老是揚州人,畢業于宜興農校,1961年分配到中山陵茶廠工作,一干就是30年,90年代退休后,他并沒有離開自己鐘愛的制茶事業,把更多的心力花在了培養新人上。
黎老告訴記者,手工揉捻非常講究手上的力道,要講求先輕再重最后輕的原則,不是經驗豐富的老師傅很難掌握。而高溫殺青更是要用手在120℃的鐵鍋內來回翻炒,一般人根本吃不消。每年四十多天的采茶季,也是炒茶師傅們最忙的時候,通常每天要到凌晨兩三點鐘才能休息。“一個人一天最多炒8鍋茶,炒一鍋大概需要1個小時,一鍋茶算1/8公斤的分量,所以8鍋就差不多是1公斤。為了這1公斤茶,那可是一整天都要站在那兒,不停翻炒。所以一個好的炒茶工,手上要有肉,手掌要靈活,最關鍵的是,要肯吃苦。”
而正是因為炒茶過程中的艱苦和寂寞,現在已經很少有年輕人愿意學這個本事了,作為江蘇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雨花茶制作工藝面臨失傳的危險,黎老也是既擔心又無奈,“當年我們班上50個同學基本都堅持了老本行,一輩子和茶打交道,但是現在的年輕人愿意吃這茬苦的真的很少了,希望能有耐心專注、吃苦耐勞的年輕人加入,讓雨花茶制作工藝這個非物質文化遺產一代代傳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