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的茶葉有一千多年的歷史,出產的名茶種類很多,有閩南烏龍茶“鐵觀音”,閩北“武夷巖茶”,閩東“白毫銀針”,閩西漳平水仙、武平綠茶,但是,被寫入歷史茶經傳承了300多年的閩西斜背茶卻鮮為人知。
“我們老寨村的斜背茶在肩挑手扛年代就暢銷到東南亞一帶。去年,村民人均收入一萬三千多元,逐步走上致富道路。”福建省龍巖市江山鎮老寨村村主任陳華陽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臉上露出了豐收的喜悅。
江山鎮地處新羅區西北部,位于國家4A級森林公園梅花山自然保護區南麓,距城區11公里,被定位為龍巖中心城市“后花園”。
斜背茶產于新羅區江山鎮老寨村,具有生長地域的特殊性、制作工藝的典型性、文化的豐富性。1980年,斜背茶被評為“福建省十大地方傳統名茶”,是1992年出版的《中國茶經》中所記載兩個閩西茶葉之一,2008年被列入福建省首批“茶樹優異種質資源保護名錄”。
現年107歲的當代茶圣張天福,曾連續四年考察調研過龍巖斜背茶的茶樹、茶園、茶茶品。
記者驅車盤繞山路近兩小時來到了老寨村,一幢幢小洋房鱗次櫛比,村道干凈、規整,在房子最里面的山頭上立著“造福工程”四個大字。
以前村民居住分散,生活不便。2008年村民們下決心要建設新村。
在當時條件艱苦、財力薄弱的情況下,老寨村得到了龍巖市新羅區扶貧辦的大力支持,陳華陽說,“老區扶貧辦在我們村召開現場辦公會,決定啟動‘造福工程’,通過他們的資助,我們村才能夠通過幾次會議逐步把新村建設方案確定下來。”
“通過村民、村兩委的大力幫助和協調發展,總投入130多萬元,歷時三年,老寨村的山頭才被挖平整。”陳華陽說,2011年以后,村里68戶老百姓自己出錢,整村搬遷,陸陸續續搬進了新居,才有了今天的新面貌。
據了解,村民的收入來源主要依靠種植茶葉、毛竹、竹筍,村里平均海拔1200米,常年雨霧彌漫、土壤濕潤、氣溫較低、光照充足,這為茶樹的生長提供了有利的條件。但是偏僻的山村、閉塞的交通、品種單一、散戶生產等種種原因使斜背茶慢慢沒落,甚至不少茶園中的茶也都成了“野茶”。
越來越火爆的茶葉市場讓老寨村的村民們看到了商機,心想,斜背茶能否推向市場呢?
“我們家是村子里最先做茶的,已經有十幾個年頭了。”老寨村村民鄧炘妹說,斜背茶茶香味美,而且生長在無污染的環境中,是純天然的農產。
“以前純手工做茶,繁瑣又耗時的工序,加上用灶頭生火炒茶,要是火候沒把握好,就等于白忙活了。”鄧炘妹介紹說,現在都是電氣化時代,做茶可比以往輕松多了,用電烤茶不僅保留了手工制茶的口感,還提高了茶葉質量。
2015年1月底,龍巖新羅供電公司向老寨村新村投運“以電代柴”的項目,支持茶葉產業發展。茶農陳遠景也有同感,“以前手工炒茶4、5個人最多炒30斤茶,而且時常炒到下半夜,火候還不好控制,容易炒焦,現在用電炒茶,一個晚上可以炒兩三百斤茶葉,產量提高了,質量也提升了。”
江山供電所所長吳海云說:“現在茶作為老寨村的第一大產業,短期內用電量大,每年快到四月,我們供電所對茶區進行特巡,以保采茶制茶期間的生產用電安全。”
陳華陽說,現在老寨村的茶不僅在龍巖地區暢銷,還出口到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國家,“現在的老寨家家戶戶制茶,村里有6家茶葉加工廠,單單一季春茶,平均每戶都能有兩三萬的收益,村民開始走上了致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