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各大新聞媒體時不時就會報道“茶城關店潮”的消息。今年6月份,北京馬連道將外遷提上日程。而在大連,不論茶城里還是街頭上,關門店鋪的數量都創造了歷年之最,一些資深茶商也極力縮減店鋪數量、人力成本。業內人士分析,還有部分茶老板還在堅持的原因,是租約尚未到期,所以未來還會有不少店鋪告別舞臺。曾經誕生一個又一個財富故事的茶城時代、傳統茶店輝煌期,似乎真的在一步步離我們遠去了……
這兩年不斷有人探索為什么傳統茶店模式在衰敗。總結了很多原因:消費市場的不斷細分、消費渠道的多元化、互聯網的沖擊、品牌營銷體系的健全、租金壓力……那么,茶市場的出路在哪里?相比與傳統實體店的萎靡,一個可喜的現象近年來則更受人們關注——以茶為代表的東方生活美學,已經慢慢滲入80、90后的年輕群體,年輕化、時尚化的趨勢呈現。
比如在全國范圍內,在茶人朋友圈頗有影響力的“博山茶館”,它的兩位創始人都是出生于1989年的高顏值“小鮮肉”。而90后林曉東作為武夷巖茶著名的自媒體掌舵人,已然是個資深老茶鬼。還有青瓷領域的“龍泉三杰”,年紀最小的王杰才1985年生人,但他們工藝上的造詣已經超過了他們的年齡。又比如專注做中國自己的高端袋泡茶品牌的“ChaLi”,今年實體店開業,充滿設計感的店面裝潢,和時尚清爽薄荷綠色調,一亮相,就讓人眼前一亮……
在過去,我們一提及“傳統文化”,提及“茶”、“文玩”、“器具”,總是不由自主地覺得厚重、老朽,總是覺得不招年輕人“待見”,總是慨嘆“傳統文化完了”。但事實證明,不是我們的文化“老派”,而是過去的思維過時。
而且90后對于中國傳統首飾,對于傳統頂級材質,如珠串、沉香、蜜蠟、南紅、硬木的需求和審美也成為了強大的時尚消費導向之一。
這些“新血”的注入告訴我們,真正強大的文化基因不會隨時代的變遷而輕易逝去,它會在適應新的時代語境后,破土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