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山美如畫 首席記者 韓 蕾 攝
一方山水育茶香
--寫在信陽第25屆茶文化節開幕式前夕之二
一方山水一方人,地形地貌、土壤氣候不同,每一方山水的茶也不同。有的人鐘愛西湖龍井,有的人鐘愛碧螺春,有的人鐘情鐵觀音,而信陽毛尖正用她獨特的魅力和影響力征服越來越多的茶友。
山繞綠城城砌玉,城裹碧水水飛虹。信陽,因山水揚名中外,更因為信陽毛尖在國際舞臺上大放異彩。從1915年巴拿馬博覽會上的金獎,到如今59.91億元的品牌價值,一路走來,信陽毛尖的故事里,有傳奇,有驚喜,更有期待。
信陽茶“出身”好。信陽地處大別山西段北坡和桐柏山區的東段北坡,地勢南高北低,西高東低。從南到北地貌類型大致為山地、丘陵、崗地、平原,這種地貌類型結構十分有利于茶葉生產。
溫度是茶樹生命活動的必要因子,它影響著茶樹分布的范圍、生長期的長短以及茶葉的產量和品質。信陽年平均氣溫20℃~30℃的持續天數為130.2天,年平均氣溫20℃~25℃的持續天數為63.9天,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很適宜茶樹的生長。
充沛的雨量是茶樹正常生長發育的需要。信陽的降雨季節分配相對均勻,十分有利于茶樹的生長和茶葉質量的提高。另外,我市月平均濕度在77%-81%之間,能滿足茶葉品質的需求。
同時,信陽茶區的土壤條件在全國茶區中比較優越。茶園主要分布在黃棕土壤類型上,和其他土壤類型相比,黃棕土壤的pH(4.5-6.5)、有機質含量、土壤質地條件以及土壤的陽離子交換量等條件都顯示其具有較高的自然肥力,為茶園建設和茶葉優質豐產提供了良好的基礎條件。
峰奇嶺秀,泉清瀑美,蜿蜒數十里,陡起星峰。由車云、集云、云霧、天云、連云五座山形成的五云山,主要位于浉河區董家河鎮境內,高覆蓋率的森林面積讓它形成了天然的“氧吧”,為品質好茶的出產提供了充足的雨量、適宜的溫度和肥沃的土壤。
茶樹喜歡生長在高山密林,云霧繚繞的地方。我市恰好處于亞熱帶向暖溫帶過渡區,這里雨量充沛,云霧彌漫,而且茶樹多分布在海拔300米至800米的淺山區,晝夜溫差較大,芽葉生長緩慢,持嫩性強,肥厚多毫。優越的生態環境,成就了信陽茶的優良品質。品質優,滋味好,香氣高,入喉之后,香氣在唇齒間肆意流動,久久不會消散。
日前,記者來到浉河區董家河鎮白馬山村。放眼望去,滿目青翠間,采茶工星星點點般散落在茶山上。微風吹過,空氣里彌漫著茶葉特有的芬芳。
“我們的生態茶園主要集中在云霧山,山頂終年云霧繚繞,晝夜溫差大,土壤條件好,今年的大部分茶葉在去年就被老客戶預訂啦!”浉河區董家河鎮白馬山村宣茗生態茶葉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彭全根自豪地說,“還有不少在外地的信陽人讓我郵寄呢。”
循著美景,跟隨彭全根一直登上山頂,眺望遠處,云霧飄渺,宛如仙境。
“這還沒到最高峰呢,最高峰有800多米。”彭全根告訴記者,“山頂的景色更美,茶葉更鮮嫩。很多買茶的人到我們這兒來都不想走了。”
景色美,茶好喝。這除了歸功于優越的生長環境,還有一個重要的因素,就是茶園的管理。彭全根的茶葉專業合作社是我市800多個茶葉專業合作社中的一個,雖然茶園只有200多畝,社員只有6戶,規模不大,但是在管理上,彭全根很用心。深耕改土、復壯樹冠、更新換種來改造衰老茶園;在茶園間種桂花、桃樹、李樹、櫻桃、銀杏等,給茶樹營造一個良好的生態環境;在茶園中科學飼養家禽,放養蚯蚓、合理間作蔬菜、綠肥等在茶園建立起生態系統……彭全根努力打造出一個小而精,優質又高產的生態茶園。
茶葉種植專業合作社在努力打造生態茶園,大型茶企也在大力實行茶葉標準化生產,推進標準化建設。
浉河區是我市茶葉主產區,茶葉生產機械化,機械采茶已經成為常態。不少茶企不僅開展了無公害、綠色、有機食品“三品”認證,還進行了質量監控與管理認證,確保了“滋味”,更提升了價值。
好茶園的打造,需要天時、地利、人和。信陽茶正是具備了這三個條件,保障茶葉的純凈滋味和原生態,兼顧了生態與健康的理念。截至2016年,我市茶園種植面積達到210.8萬畝,開采面積達到145.3萬畝,無性系良種茶園面積達到72.8萬畝,其中無公害茶園面積達139.7萬畝,有機茶園面積約17.8萬畝。
信陽毛尖的愿景不僅僅停留在這些數字上,它的愿景在于,讓茶香徜徉在山水之間,徘徊在云霧之上,隨著信陽的山水印象,裊裊擺動,飄向全省,飄向全國,飄向更遠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