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是世界茶樹原產地的中心地帶之一,也是普洱茶的發祥地和茶馬古道的源頭。
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州委副書記、州長羅紅江日前接受“高原美·云茶香”采訪組專訪時表示,將推動茶產業發展質量和效益提升,開拓西雙版納州云茶產業發展的新格局。
西雙版納州茶產業優勢明顯
羅紅江認為,西雙版納州茶產業在生態、資源、品質和茶文化等方面具有明顯優勢。
西雙版納茶區地處山區,熱量豐富、雨水充沛、土層深厚,遠離重工業污染,茶園主要分布在海拔800-1800m、年相對濕度82%以上、年降雨量1300-1800mm的山地,土壤自然肥力高,植被覆蓋率在50%以上,極宜茶樹特別是大葉茶樹生長。
羅紅江介紹,西雙版納大葉茶屬云南大葉茶群體類型之一,是我國最優良的地方茶樹品種之一,內含物質豐富,品質優、產量高,制紅茶香氣高鮮,湯色紅艷;制普洱茶湯色紅濃,具有獨特陳香,滋味醇和回甜的特點。
此外,西雙版納州是世界茶樹原產地的中心地帶之一,具有豐富而厚重的茶文化,種茶、制茶、飲茶、貿茶的歷史悠久。
羅紅江說,西雙版納州十二大茶山是歷史的見證,瀾滄江兩岸有名揚天下的江北易武(曼撒)、攸樂、革登、倚邦、莽枝、蠻磚六大茶山和江南的佛海、南糯、布朗山、巴達、勐宋(勐海)、勐宋(景洪)六大茶山。
史學和茶界專家普遍認為,西雙版納普洱茶始于宋明,盛于清代。在云南普洱茶古六大茶山的彝族、哈尼族、布朗族、基諾族中至今都流傳著茶葉是“武侯遺種”的傳說,茶文明成為西雙版納州最悠久、最具標志性的文明符號。
茶產業助力精準扶貧
西雙版納州從2014年開始在全州范圍內實施生態茶園建設,截止2016年末,累計完成建設生態茶園45.17萬畝。
羅紅江介紹,生態茶園建設以改變全州單一的茶園種植格局,改善茶園生態環境為突破口,以提升茶園的產量和質量為著力點,以“優質、綠色、生態”的無公害茶、綠色食品茶及有機茶生產為目標。
羅紅江說,通過生態茶園的建設,茶業價格持續穩定增長,茶農增收,企業增效,財政增長,提質增效成效明顯,2016年全州茶產業總產值達75.76億元。
其中,勐海縣茶農來自茶葉的年平均收入達5050元,占全縣農民純收入的55%;茶業農業產值凈增1億元,茶農平均增收500元,成品茶平均單價為137元/公斤,比上年的平均單價114元/公斤增長20%。
羅紅江舉例說,昔日的勐海縣布朗山鄉老班章村十分貧困,村民的基本溫飽都難以解決,2005年陳升茶業有限公司到老班章村建廠,隨即帶入技術、人才和市場,最終實現了老班章村古樹干毛茶從幾十元一公斤向幾千元一公斤的價格飛躍,村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顯著提高。2013年,老班章村成為云南省首家設有銀行的村寨。
多措并舉破解產業發展瓶頸
羅紅江并不諱言西雙版納州普洱茶產業面臨的問題。他認為,目前西雙版納州茶產業體系建設不完善,企業缺少對產品研發、運營體系建設的投入,沒有形成企業自身的產品鏈,造成普洱茶產品品種單一,缺乏穩固的產品體系。同時,對終端市場反應不夠敏捷,抗風險能力不強。
針對普洱茶產業存在的突出問題,西雙版納州“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結合加以解決。
羅紅江介紹,“自上而下”是政府主導嚴格保護古茶園,加快生態茶園建設,推進低產低質茶園改造,提高普洱茶的單產和品質。通過生態茶園的實施,西雙版納州已初步建成“茶中有林,茶在林中,遠看青山綠水,近看心曠神怡”的優質原料基地,從源頭上保障了茶葉安全綠色生態。
此外,“政府搭臺,企業唱戲,市場運作”的推介方式成為常態,政府多次組織茶企、茶葉合作社參加茶葉博覽會和茶葉交易會,多形式展示推介西雙版納州普洱茶為主的品牌和名優特茶葉產品,以提升企業形象,擴大普洱茶品牌的知名度、影響力。
“自下而上”是州內每年都會組織“勐海茶王節”“易武民間斗茶大會”“采茶能手大賽”“傳統曬青手工制茶技藝大賽”等茶事活動,吸引國內外茶企、茶商和普洱茶愛好者參會,為云茶的對外開放開辟新路子。
同時,具有茶業培訓和鑒定資格的云南省茶葉科研所和西雙版納職業學院每年都會開展茶藝師、評茶員職業技能培訓工作,為全州茶產業發展積極培訓茶藝、評茶技能人才隊伍。
“千億云茶”戰略的“版納機遇”
云南省把茶產業列為高原特色現代農業重點培育產業之一,圍繞打造“千億茶產業”目標,把云南建設成國內外知名的茶葉生產、加工、貿易、文化和茶旅游基地。
羅紅江介紹,下一步,西雙版納州的茶產業將以國家“一帶一路”、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大湄公河次區域合作、中國—中南半島經濟走廊、云南勐臘(磨憨)重點開發開放試驗區建設為契機,開拓“十三五”茶產業發展的新格局。
據介紹,在西雙版納州制定的《西雙版納州特色生物產業發展規劃(2016-2020年)》中,對茶產業作出明確規劃:堅持一手抓擴大工業化生產規模,推進標準化生產,一手抓促進農戶與企業共建普洱茶莊園,發展高端產品,提升傳統普洱茶產品,發展普洱茶飲料、茶膏、茶粉和功能保健茶、茶食品等系列普洱茶產品,延伸茶葉產業鏈,發展茶室、民族茶具、茶葉包裝、印刷等配套產業,形成產業集群。
《規劃》明確,西雙版納州要實現茶產業產值的飛躍,必須把好源頭質量關,夯實原料生態基礎,強化古茶樹資源的保護和生態茶園建設工作;其次茶產業的轉型升級要符合經濟發展和市場需要,企業要通過不斷開發延伸茶產業鏈條,多領域拓展消費市場來實現縱深發展;此外,政府要將茶產業的發展與其他產業發展相融合,以齊頭并進、推動互補的方式推進產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