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國鄉村之聲《三農中國》報道,今年6月4日,中國茶界泰斗??張天福先生于福州仙逝,享年108歲。這位生前被尊稱為中國“茶學界泰斗”、“20世紀十大茶人”的人物,卻總是謙虛地稱自己是“一個茶葉界的小學生”。
眾所周知,中國是茶葉的原產國,但在過去,中國茶和大多數農產品一樣,在國際貿易中面臨著“大而不強”的尷尬?,F如今,隨著“一帶一路”倡議在全球范圍深入人心,健康、優質的中國茶就像一張耀眼的名片,正在成為促進國際合作交流的“連心橋”。
2017年6月4日上午九時,一位108歲的高壽老人溘然長逝,在業界引發強烈反響,他是被譽為“中國茶界泰斗”、“20世紀十大茶人”的張天福。
張天福生前曾說過,“我的一只腳進了茶界就再也拔不出來,能夠興茶富民就是我人生最大的意義和價值。”將近八十年,張天福為中國茶葉發展貢獻很大。著名茶產業專家、福建寧德師范學院黨委書記夏良玉教授表示,張天福老人對中國茶葉最大的貢獻在于創辦了“一校一所”,不僅培養了大批投身于茶產業的優秀人才,還身體力行改進制茶工藝,推動產學研的結合:
夏良玉:我覺得他在教育、科技、文化幾個方面都作出了比較大的貢獻,都是零的突破。比如在教育方面,他主要的建樹是一校一所,一校就是他當時成立了立福安農業職業學校,一所就是福建省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教育和科研這兩塊奠定了福建省茶產業發展很重要的基礎。
中國是茶葉的故鄉。2016年全國茶園總面積約為4448萬畝,2016年全國干茶總產量為244.54萬噸,同比增長7.37%,產值達到1702億元。同比增長12.04%。但同時,茶產業發展也存在消費增長動力不足、利潤空間縮小、質量安全息息不對稱等問題。茶產業專家夏良玉:
夏良玉:過去茶葉借助古絲綢之路、海上絲綢之路出口,到了其他國家人家都是照單全收的。而現在情況已經不一樣了,要培育新的優勢,很重要的一個方面就是文化要先出去,因為這涉及到彼此消費的習慣不同。
從茶業產業鏈的拓展看,近年來茶產業從第一產業的茶葉生產向第二產業茶飲料、茶葉深加工和第三產業茶文化、茶旅游、茶藝、茶館延伸擴展的趨勢越來越明顯,茶產業可供開發和精耕細作的領域越來越多,潛力十分巨大。
就在張天福老人去世前半個月,農業部牽頭成立中國茶產業聯盟,聯合157家大型茶葉企業集團及科研單位,在未來引領做強中國茶產業。農業部部長韓長賦提出,要樹立茶產品標準化意識,讓廣大茶農在產業鏈中受益。
韓長賦:當前,重點是制定并推行一批茶葉質量國際標準,共同營造公平合理的茶產品貿易環境。中國跟世界主要產茶國一樣,茶葉生產主體大都是小農戶。要創新利益聯結機制,使茶農、加工商、貿易商形成命運共同體,讓茶農分享茶產業發展的成果。只有茶農收益得到保障,茶產業才能富有生機。
在我國古代對外交往歷史中,茶馬古道曾經與絲綢之路同等重要。茶葉作為我國重要外貿商品曾經代表了中國形象。在新的歷史時期,我國茶產業發展也將重新煥發生機。今年5月14日,在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上,農業部農村經濟體制與經營管理司司長張紅宇表示,“一帶一路”國家發展戰略,是復興中華茶文化、振興中國茶產業、建設中國茶業強國的嶄新歷史機遇,是中國茶和茶文化走向世界的大舞臺。
張紅宇:我們的茶極具競爭力,現在出口不多,但是下一步絕對是可以出口的。我們要通過某個產品、某個產業的突破實現全部的突破。突破第一個階段就是盡量地降低對外依存度,農產品對外依存度要降低,第二逐步的打出去。中國農業企業將來是走出去,跟我們的工業產品一樣。(記者 張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