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茶之中,我最愛巖茶。
巖茶是半發酵茶,四大烏龍茶中的一種,是我家鄉的茶。武夷巖茶有三個特點:一是出產于武夷山核心區茶山,二是用獨特的傳統工藝制作而成,三是具有巖韻的烏龍茶。元代茶人將它譽為“石乳”,比作巖石中溢出的乳汁,極為珍貴。它于堅韌石壁中生長,汲取歲月和巖層中的精華,經過揉捻、曝曬和烘焙,形成特有的韻味。經十秒鐘的沸水沖泡,立刻綻放昔日香醇與甘甜。
家鄉人總說,不苦不澀不是茶,小時候,父親總是在晨起時抓一把肉桂到大陶罐中,泡一天,喝一天,我們玩累了回到家,抱著大壺就著壺嘴咕嘟咕嘟幾大口,茶湯有些微苦,之后泛著甘甜,當時并不了解此中真味,只是覺得特別解渴。
習茶之中,讀蘇東坡詩:“森然可愛不可慢,骨清肉膩和且正”,細品茶之滋味,漸漸了解巖韻之味。“巖骨茶香”概括了巖茶的神韻,茶湯醇厚微苦不澀,之后迅速回甘、花香馥郁,后勁霸氣十足,柔韌不絕,吞咽下去很久之后,那滋味還在齒間回蕩。巖茶的香型,一是焦糖香;二是花草香,有蘭花、水仙花、桂花或者桂皮、姜母的香味。一般一、二水有焦糖香,三水后開始顯露花草香。巖茶香氣濃郁,茶湯入喉,滿口甘甜齒間留香,后勁源源不絕,比普洱清薄,比鐵觀音醇厚。巖茶保存只要避光,不潮濕即可。
巖茶的分類大多以茶樹來命名,如肉桂、水仙、大紅袍、矮腳烏龍等。武夷巖茶品種多達上千種,按照國家標準,分為五個品種系列:水仙、肉桂、大紅袍、名叢和奇種。名叢有:鐵羅漢、白雞冠、水金龜、半天妖、白牡丹、金桂、金鎖匙、北斗、白瑞香等。正巖為“三坑兩澗”:三坑——大坑口、慧宛坑、牛欄坑;兩澗——流香澗、悟源澗,正巖茶園土壤通透性能好,鉀錳含量高,酸度適中,巖韻明顯。半巖則為旅游風景區內,除核心景區外周邊的景區。或稱外山,與正山相對,指風景區以外的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