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追本溯源到所謂的十八棵御樹龍井,這十八(十七)棵樹其實屬于“群體種”灌木茶樹。一般而言,群體種的茶樹并不是人工培育的某單一的特定品種,而是自然生長的,可以用于制作各種茶。至于現在所謂的“龍井43”“群體種長龍井”等是后來人工培育的結果。而“龍井43”作為一種優質茶樹,也適合制作其他綠茶,比如毛尖和雀舌。于是我們可以很簡單的排除“龍井”概念中所謂“特定茶樹品種”的說法。但是,不得不指出,即便各種茶樹品種都可以制作龍井茶,名優龍井還是有最適制品種的,以本山群體種和龍井43最為常見。烏牛早這類茶樹品種本身并不適合制作高檔龍井茶,其葉形,內質,香氣均不易表現良好。
其次,所謂龍井的工藝,是一種特殊的炒青制作方法,除卻殺青以外,揉捻造型的手法和輝鍋的技巧最為關鍵。而市場上所說的所謂龍井茶特有的“蘭花香”“豆殼香”等,其實并不是所謂的品種香氣,而是一種“工藝香氣”。決定這種香氣的根本原因是工藝,殺青及時到位,揉捻走水干凈,才會出現這樣的香氣,目前而言手工制茶在看茶制茶的控制方面仍舊優于機器制茶。其次是采摘標準和時間,山場壞境和茶樹品種。有一點必須指出,其實綠茶是微發酵茶,雖然綠茶制作工藝在主觀上不存在發酵工藝,但是從采摘到殺青是有一段時間,這段時間內茶葉內的活性酶是會促使“發酵”的,只是極其輕微罷了。而這種輕微的發酵是很奧妙的,一點也沒有,也未必能產生好的香氣,過多,則會出現“熟香”之類,是不正之氣。
最后,杭州人大方的將龍井的制作工藝帶到各地,并擴大延伸龍井的概念,是造就當年龍井的輝煌的一個原因之一。這種態度和精神或許值得別的地方性名茶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