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片綠色的樹葉子,叫——“碧螺春”。
啟園,游人如織,熱鬧得很。走進茶園,一陣陣清涼的氣息迎面撲來,令人神清氣爽。雨霧中,整個茶園氤氳在一片如煙似霞的意境中。茶枝正在吐翠綻芽,嫩嫩的小葉片上沾著晶瑩剔透的雨露,仿佛雀兒的三瓣嘴正在呼喚春消息。你看,小小“采茶工”們忙得多歡,他們穿著藍底碎花采茶衣,背著采茶婁,在采茶姑娘的引導下,認真而細心地挑選著茶芽,體驗著采茶的樂趣。
“媽媽,您看這葉子多嫩呀!”兒子一手握住茶枝,一手輕輕掐下一枚茶芽,朝我伸過來。
“聞聞,香不香?”我朝他俯身。
“香!真香!”兒子拍著小手歡叫。
“嚇煞人香!”一旁的采茶姑娘聽了,忍不住脫口而出。
碧螺春茶,以“形美、色艷、香濃、味醇”四絕聞名,被列入中國十大名茶之一,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碧螺春”,取其色澤碧綠、卷曲似螺、春時采摘,又采自洞庭碧螺峰等特點而得名。“碧螺春”,據說這名字的來歷和一段美麗動人的傳說有關,和一位勤勞勇敢的采茶村姑有關,和聲名顯赫的康熙皇帝有關,和博學多才的明朝宰相王鏊有關……小小的一枚碧螺葉,承載著一首詩,品讀著一幅畫,講述著一段動人的故事。假設春天,正好是春天,韶光無限好,我坐在洞庭碧螺峰。此刻,清風徐來,我禁不住輕輕吟詠:“入山無處不飛翠,碧螺春香百里醉”,那么我想,碧螺春茶應該和我有關,和每一個品茶人有關,和每一顆懂茶的心有關……
采完茶,我們來到茶廠。煙雨迷蒙的太湖,成了一幅絕妙的山水畫背景。舞臺的前側,清韻幽雅的古箏伴奏下,素潔少女輕翹蘭花指,展現著“雪浪噴珠”、“春染杯底”、“綠滿晶宮”三種茶藝奇觀,潔凈透明的玻璃杯,碧螺春茶如水即沉底,細芽慢慢張開,水中茸毛翻飛,清香裊裊,余韻悠長。杯中尤物,顆顆碧翠的小芽如精靈舞動,似雨燕舒翅,在山水間盡情飛翔,完美展示著“破殼、飲露、飛雁、玉女”的生命拆展過程。另一邊,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炒茶師傅正一展炒制碧螺春茶技藝,二百多度的高溫鍋里,炒茶師傅高挽衣袖,熱汗涔涔,赤手翻炒,“手不離茶,茶不離鍋,揉中有炒,炒中有揉,炒揉結合”,經過“殺青、揉團、搓毫、烘干”等四道工序,“茸毛不落,卷曲成螺”的碧螺春茶出鍋了??諝庵袕浡鴿鉂獾牟柘?,在碧螺春茶的清香、味醇、回甘中,大家聆聽著茶師談茶、茶商話茶,了解太湖碧螺春茶文化,感受“嚇煞人香”的前世今生。中國的茶文化,博大深厚。子曰“道不遠人,人之為道而遠人,不可以為道”,“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茶文化,讓你的心靈在傳統文化和茶禪的意境里漫步,穿越深長而黑暗的隧道,人生的境界從這里升華,得到最圓融的詮釋。
唐代茶圣陸羽在《茶經》中寫道:“洞庭出名茶,形曲、色玉、香蘭、味甘”。據當地茶農說:“早春時期,茶芽初發,芽尖在不超過2厘米時采摘下來,500克洞庭碧螺春由6-7萬個芽尖炒制而成。” 碧螺春茶,根據采摘時令和品質,分為明前茶、明后茶,炒青等,承襲著千百年流傳的制作工藝,從采摘、揀剔到炒制,每一道工藝都由茶農們手工完成,純正自然。
采自洞庭山的碧螺春,有一個顯著的特點,就是茶樹和果樹交叉間植,因而具有獨特的茶果香。曾經作為貢品的碧螺春,如今已“飛入尋常百姓家”。捏一小撮微翠的碧螺茶葉放入炒鍋翻炒,或者作為出鍋時的食物點綴,無論是“碧螺蝦”的芬芳撲鼻還是“碧螺青團子”的清秀可人,每一道碧落菜在舌尖上留下永遠的回味。
洞庭東山,延伸于太湖中的一個半島,三面環水,萬頃湖光連天,漁帆鷗影點點,風光旖旎。碧螺春,原產于蘇州太湖之濱的洞庭山,故又被稱為“洞庭碧螺春”。坐落在半山腰的紫金庵,安然閑適。我們一行,石桌石凳,一杯清茶,談笑風生。放眼四周,廣袤的山塢里綠樹蓊郁,茶海連成一片。猛一回首,我彷佛行走在那些茶樹間,時光帶我穿行在茶馬古道的某年偶遇,頭上包蘭印花布的采茶姑娘,一曲清亮的采茶舞曲,還有,一個孩童嘹亮的喊聲攜帶著茶樹的清香,被故鄉太湖的山水清風送出很遠很遠……
春風太湖,碧螺萬里飄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