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太平洋不拉斯島蔚藍色的海底,原本是一個安謐平靜的世界,生活在那里的魚類互不侵犯,和平相處。但是在深海的一隅,有一塊巨大的方石,被人稱為魔方石。不管什么樣的魚種,只要游到魔方石附近,就像染上了一種魔力,性情大變,常常與其他魚種發生激烈沖突,就連平時最溫和的魚,都會變得異常兇猛,挑起一場場血淋淋的戰爭。
到底是什么擾亂了這些魚的心智呢?生物學家通過研究發現,原來魔方石本身有一種吸附力,會把一些小魚吸附在石壁上,這些小魚經過氧化,會變成一種十分可口的食物。不僅如此,魔方石的石縫里有一股股溫暖的泉水涌出,還藏有許多的洞穴可以做窩。更神奇的是石柱表面還布滿了一種可以發光的水晶石,這種水晶石,對魚的刺激很大,可以使它們興奮起來。也就是說,魔方石從吃到住,到精神的需求都一應俱全。因此魚兒只要游到魔方石附近,便會產生一種強烈的占有欲,有的希望在那里獲得一口食吃,有的希望能居住在魔方石的洞穴里,更有甚者希望把魔方石永遠占為己有。在利益的驅使下,魚便失去了理智,變得瘋狂兇殘,不顧生死地互相爭奪領地。
當今世界,紛繁復雜,到處充斥著像魔方石這樣的誘惑,功名利祿、金錢美色,形形色色,五花八門。這些誘惑就像是巨大的漩渦,一旦靠近,就會無時無刻、無所不在地考驗我們的意志和定力。戰勝誘惑,坐懷不亂當然值得稱道,但遠離誘惑更為上策。
《清朝野史大觀》記載:清道光年間,刑部大臣馮志圻酷愛碑帖書畫。但他從不在人前提及此愛好,赴外地巡視更是三緘其口,不吐露絲毫心跡。一次有位下屬獻給他一本宋拓碑帖,馮原封不動退回,有人勸他打開看看無妨。馮志圻說,這種古物乃稀世珍寶,我一旦打開,就可能愛不釋手,不打開,還可想象它是贗品,“封其心眼,斷其誘惑,怎奈我何?”我相信這是馮志圻的肺腑之言,因為絕大多數人抵御誘惑的能力常常是有限的,是很脆弱的,他也并不例外。所以他選擇了戰勝誘惑最有把握的辦法——遠離誘惑。
“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面對誘惑,一不小心我們就會在心里激起波瀾,原來澄澈、純凈、安寧的內心就會變得喧嘩、浮躁和功利,我們就會迷失方向。只有遠離誘惑,我們才能堅守心靈的一方凈土,凝神專注,獨善其身,才能收獲精彩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