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品種搭配法:剛制成的茶葉,不論紅茶還是綠茶都常帶有明顯的生青味,但只要存放數周,原來的生青味就會逐漸消失,取而代之的是醇和的滋味,厚實的芳香;這就是經驗和理論都已驗證的“后熟”過程。研究表明,不同品種茶樹中,多酚氧化酶和過氧化物酶的熱穩定性是不同的,這樣,在同樣工藝、設備下加工的茶葉,其成品中殘留的酶活性含量就有很大的差異;而這種差異造成貯藏中酚類化合物進一步反應的速度和激烈程度的不同,即不同品種茶葉有不同時期的后熟進度。
2、減少殘留酶活性法:干茶中茶葉陳化主要是自動氧化的結果,盡管通常認為殺青和干燥過程已使茶葉在發酵中起關鍵作用的酶類失去活性,然而,已有不少實驗驗證了干茶中仍有殘留酶活性這一事實。同時還指出,不論是紅茶在貯藏期間茶黃素的大幅度減少,還是綠茶香氣成分降低、湯色變黃,主要還是由于干燥時未能完全鈍化多酶氧化酶和過氧化物酶的活性,在一定條件下,這些酶類仍在起作用的緣故。解決這一問題的方法是當紅茶在正常的發酵工序結束時,不是直接把發酵葉上烘干機初烘,而是用蒸汽先蒸2分鐘;這樣,在基本不減少茶黃素含量的同時,可以較充分地破壞殘留酶類的活性,從而使貯藏過程中茶黃素含量的下降速率明顯減緩。
3、改變發酵的pH法:降低殘留酶活性除了上面的物理方法外,還可以用改變發酵過程pH值的方法,這樣能夠使對熱較穩定的酶,在干燥過程中具有不可逆的熱變性,致使殘留酶活性的存在毫無作用,從而減速茶葉的陳化。其方法是:用0.1M硫酸,以溶液對茶坯比重比例為1公斤:10公斤,然后用噴霧器噴霧,使發酵茶葉濕潤;這種方法不僅減少了運輸和貯藏過程中的茶黃素損失,而且有的還增加了茶黃素水平。
4、控制萎凋和發酵程度法:據分析表明,萎凋程度與貯藏期間茶黃素的損失速率呈相反的關系。當以4、10、18、22、30小時處理萎凋鮮葉時,以萎凋時間18~22小時范圍內的表現出最好的貯藏特性,茶黃素在貯藏期間的損失速率最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