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以前的炒作跟現在的炒作是兩碼事,需要辨識。2007年,對于中國茶葉行業來說,這是一個永遠無法抹去記憶的一年,這一年云南普洱茶的崛起,猶如天方夜譚般,創造出了中國商界的一個又一個“神話”。這個神話已經在2007年破滅,現在普洱茶已經走下神壇,變得普通多了,也就意味著普洱茶市場即便存在炒作,也是相對理性的炒作,瘋狂的炒作很難再現,但不排除少數稀缺性產品的瘋狂。
前幾天,班章有人喊出1400元一公斤的價格。這就是屬于少數稀缺性產品的瘋狂炒作,因有稀缺價值在支撐,這種瘋狂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合理的。但風險依然很大,因為喝班章是一個新興的時尚,班章品類資源的積淀還遠遠不夠,也就是喝班章茶還遠未形成傳統,市面上喝班章的其實跟風的很多。光靠一種時尚是很難支撐班章的瘋狂炒作價值的,加上市面上假班章的泛濫成災,不理智的炒作很可能會毀掉班章這一正在成長中的寶貴品類資源。
因此,雖然普洱茶已經走下神壇,但以班章為代表的古樹茶、名山茶等正在掀起一場新的神話運動,這就是意味著普洱茶雖然不存在整體性的炒作風險,但存在局部結構性的炒作風險。
結構性炒作,推動普洱茶產業的發展
首先,結構性的炒作盤子有限,其即使崩盤對整個大盤影響不大,也就是說其破壞性是定向爆破,風險是可控的。
其次,出現結構性炒作,也就意味著市場出現一些熱點,正在艱難復蘇的普洱茶產業需要這些熱點來提振市場,也就是所謂炒作的活血化瘀作用。
再次,結構性炒作市場的出現,也就意味著普洱茶市場正在理性分化為大眾消費市場與收藏市場,以前把大眾品炒成收藏品無疑是瘋狂的,而現在中低端的大眾市場逐步走向了理性銷售與品飲之路,而將炒作更多地留給了高端的收藏市場。大眾品飲與高端收藏市場,涇渭分明,各司其職,相輔相成共同將產業做大,也就是通過普洱茶的高端價值來拉動普洱茶大眾品飲的市場空間。
規范與利用炒作,需借鑒期貨市場的經驗
期貨市場的出現,其實最開始是為了規避農產品的交易風險而誕生的。因為農產品存在以下風險:
1、生產周期長,價格缺乏彈性,不能及時反映市場供需關系,導致市場價格暴漲暴跌。
2、農產品的豐歉引起的價格急劇波動。
3、農民的生產缺乏及時有效的市場需求信息指導,農民的生產具有很大的盲目性帶來的風險。
為了平抑農產品的即時交易風險,西方國家創造性地開發了期貨市場,也就是當期市場價格不好,賣主可以選擇在將來市場好的時候進行交割。當然,由于期貨市場具有金融產品的屬性,具有巨大的投機性,管理好的期貨市場可以平抑市場風險,并吸引社會閑散資金投資農業,優化產業資源配置,而管理不好的期貨市場會擾亂農產品市場。
炒作與期貨市場一樣,也是優化配置資源與投機風險并存,理性的炒作,可以吸引熱錢投向具備投資價值的項目,從而使得產業資源得到優化配置。而非理性的炒作會嚴重地擾亂市場秩序,不利于產業正常培育。
鑒于此,既然炒作很難杜絕,不如多研究怎樣規避風險,建立類似期貨市場的游戲規則,讓炒作處于可控的理性范圍,讓炒作為產業發展所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