喧囂塵世,繁華人間,各種引誘紛至沓來。
最能凈化心靈的除了書與音樂之外,恐怕就只有一杯好茶了。
誠然,如今品種繁多的高檔飲料數不勝數,且包裝艷麗堂皇,無不引誘著我們的感官,但又有哪一種飲料可與清茶那清醇、自然的口感相匹敵?豈有茶的清淡與馨香入口入心呢?!
茶來自自然界,它應該是一種靈氣之物,是上天賜予人類的圣飲。
善飲者,能催人成熟、寬容,使人高尚,不浮躁。回想從前的日子,我獨守兒子,在形影相吊的寒宅,年年歲歲,朝朝暮暮,那種孤苦伶仃的日子在外人看來是無法忍受的,我尚能自娛自樂。泡杯苦茶,遠看天上云卷云舒,近觀庭前花開花落,生活在自己的境界里,那生活自然也就有了滋味。生活中常有風雨,人生中時有失意,常捧一壺清茶在手,永保一副脫俗的禪心。
飲茶在中國,已成為一種文化,源遠而流長。
古往今來,詠茶的詩詞頗多,或遣興,或抒懷,或唱和,或借茶言志以表人的情趣心志,而我比較欣賞的卻是趙樸初先生的一首五言絕句:“七碗受至味,一壺得真趣。空持石千碣,不如吃茶去。”難得浮生半日閑,沏一壺好茶,將其它冗務俗事全拋腦后,盡情享受那份難得的清閑與心境。只要有一杯香茶在手,永保一種輕松、豁達、淡泊的心態,在茶的世界里盡情地舒展。記得一寺院門前有一副對聯“是命也是緣緩緩而行,為名乎為利乎坐坐再去。”
茫茫人生路,坐下來干什么?我想,還是靜下心來喝喝茶吧!
我今天只說“喝茶”,不敢說品茶。
古人對品茶是有講究的,或于竹影窗前,或坐花叢之中,慢慢品啜,且耳能聽泉瀑、絲竹之聲,眼能斷飛鴻、走獸之影。
坦誠地說,這種意境相當美,可惜在現代人的快節奏生活中,好像悄悄地消失了。包括茶師在線團隊,似乎也難以體會品茶之境!
喝茶除了解渴外,還是很有情趣的。
比如,有一天,能一個人靜靜地坐在書房里,桌上放著一杯冒著熱氣的茶,手捧一本愛讀的書,對著這杯霧氣氤氳的綠茶,吹開上面的煙霧,凝視那些如劍似針般的碧葉慢慢地在杯中舒展、跳躍,確有一種進入春天生機勃勃的茶園的感覺。茶水由透明變為淡綠,茶葉在杯中歡悅地舒展,漸近沉寂,一片片呈現出采摘前的自然狀態。
唐代詩人劉禹錫傳神地道出了新茶的色香之美:“木蘭沾露香微似,瑤草臨波色不如”。
現在,清明剛過,新茶已陸續大量上市,購茶者趨之若騖,品上一口新采的茶,吐一口郁悒之氣,好舒服,好愜意,于是整個身心在這一刻松馳下來。
古人謂品茶:“一人得神,二人得趣,三人得味。”喝茶需要有一種心境,一種氣氛。在蛐兒淺吟低唱的夏夜,一手執壺,一手翻書,雖身處喧囂凡塵,面對酷暑炎熱,心底也就多了幾分清爽與安寧;在深秋,月明星稀的午夜時分,螢火蟲穿梭于草木之間,若得二三知已,于桂花樹下,長石作案,臨風把盞,賞月品茗,那情趣自然是逍遙快樂無比,如進入“春江花月夜”或“雨打芭蕉”的意境之中,哪還會有什么煩惱可言?!然至冬夜寒窗,卷簾之內,泡一壺熱茶,于小火爐邊輕品慢飲,聽室外雪落梅枝,風拍竹葉之聲不絕于耳,乍暖還寒最讓人倦怠困乏,更易生感傷閑愁,這時,一杯清茶入口,頓覺心曠神怡,精力倍增。你定會從淡淡的茶水中得到些許感悟。于是,無論窗外春夏與秋冬,只要有一杯清茶,便有盎然的生機。以平淡之心輕快地跨過坎坎坷坷,從容地向前走去。
一位醫生朋友也喜歡喝茶,一日,她對我說:真希望駐足于一座深山,建一座茶園,有一股山泉懸掛于窗前,每天置身于霧氣氤氳,欣賞日出日落、觀漫山遍野的墨綠茶樹,那該是多么愜意啊……
不過,說句心里話,我以為,喝茶,不一定注重形式,更重要在于心。在平淡的日子里,用心去喝平淡的茶,便能喝出振作,喝出平靜,喝出由衷之言。
來源:茶師在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