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紫砂壺的選壺
選壺傻瓜定律,不能說完全正確但是卻有借鑒意義。
第一定律:好泥不細。
一塊好玉,不會把它切成碎玉來賣。同樣,上乘的紫砂礦,不會把它做成粉料。且不說礦石粉碎要花錢,如果紫砂的質感降低了,泥性變差了,壺也會賣不起價。壺家不會做這種費力不討好,有錢不會賺的事。所以“好泥不細”。當然,用洗泥法練泥的細料和粉碎中產生的細料,俺可就顧不上了。反正料太細宜茶性降低,而且少了點紫砂味,不要也罷。
第二定律:好工不差
中國的四大名繡,沒有哪家把花繡在麻袋上,所以稍貴一點的壺都不會用太差的泥。泥的成本在壺價中所占的比重并不大,“工”比“泥”值錢多了。不會有壺家在爛泥上下苦功夫,這樣的壺家早已經餓死了;也不會有壺家在好泥上用爛工,這樣的壺家已經被老板打死了。那么多人削尖腦袋往“工藝師”的堆里扎,只是想貼個“工好”的標簽。爛泥爛工只能忽悠菜鳥,要忽悠“行家”還是要一點成本的。
所以壺家不會用“泥”來拖累“工”。除非“燒”壞了——壺燒壞了,或者腦子燒壞了。所以,重“工”的壺友比重“泥”的壺友少交了好多學費。
第三定律:好料不加
首先說明:本定律不適用為特定藝術目的和原礦料互配的加料行為。一種泥料,加料比不加料賣的價錢要高,而且加料的錢要不找回來,壺家一定會被老婆罵得狗血淋頭。所以好料不能加差料,差料更不會加好料。加料會讓紫砂“看起來更好”,除了特定的藝術目的,更多的是為了讓假的象真的,次的象好的。
料加得越多就離“紫砂”越遠。對壺友來說,“加料”所得到的存在太多的不確定性,而失去的卻是紫砂最可寶貴的天然屬性和人文基礎。
二、紫砂壺的“選、玩、收”
如何選夠喝茶的紫砂壺
喝茶的紫砂壺一定不是用來收藏的,那種既有收藏價值又可以經常用來喝茶的壺是根本不存在的。因為所謂的收藏價值就是指隨著時間的推移。其金錢價格與審美意義都會大幅增加的價值。想一下,經常喝茶的壺如果在使用中磨損或磕碰傷了,價值一定是減少的。
當然對于歷史遺存的物品就又當別論了。
喝茶的壺不應該是藝術品,雖然這樣的壺也有藝術表現力。但是從根本上說還是與藝術品壺有根本的區別的。我們所謂的藝術品壺應該是指做壺人的作品。是有自己的藝術構思和工藝創造的作品。這樣的作品當然必須具備喝茶的實用性。但是制造出來一定不是為了喝茶用的。
喝茶的壺除喝茶之外,應該是可以把玩的。在品茗的過程中。通過對壺體的撫摩。眼睛對壺顏色的感受,已經看其出水斷水的利索與否,都可以給人帶來精神的愉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