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少輕狂,曾給了多少人天馬行空的想象。
那時候的夢想很輕,笑容很長。
在某個無言的深夜,對著一盞茶,你可曾聽到了人生的重量?
幼時喝茶,為的是一口夸贊。因為曾祖母愛茶,總是鐘愛我,賞我一盞茶喝。
我便把小臉都要埋在茶碗里,深咂一口,齒頰留香,一抬頭便能看到曾祖母臉上蕩漾開來的笑容。年幼時得到的疼愛,滋味醇厚,偏偏恩賜于無知年代。
少時喝茶,為的是一腔心火
成長的痛有時遠遠超乎想象,涇渭分明,嫉惡如仇的年紀,有太多快意恩仇的愿望,可現實的堅硬讓你碰一鼻子灰,撞個頭破血流。喝茶敗火,為了澆一澆那腔熱血與心氣,安撫靈魂的掙扎與煎熬。
曾幾何時,喝茶成了習慣,沒有任何目的,不為任何人與事,單單只為了喝茶而喝茶,在生命的長河里取一段清流,與茶共享,品咂出人生的又一種況味。
喝茶喝得一份淡泊
陶潛不為五斗米折腰,種豆南山下,彭澤縣令成了五柳先生,覓得“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佳境,參悟了“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的真意,想他日暮而歸,手捧著粗瓷大碗喝著菊花茶解乏時,定不曾料到千百年后,他依然被尊為“千古隱逸之宗”。
喝茶喝得一份從容
蘇軾一生大起大落,牢獄之災,流放之苦,不曾消磨掉他的斗志,卻成就了他的曠達與超逸,“兔毫盞里,霎時滋味舌頭回。”詞人在氤氳的茶香里,“兩腋清風起”,忘卻人世榮辱,只留深山梨花白般的清遠與飄然。
喝茶喝得一份寬宥
王維遭逢安史之亂,名節難保,在變幻無常的政局中漸漸意志消沉,進而半官半隱。倘若遭遇如王維,不知多少人會慨嘆生不逢時,而王維卻虔心向佛,于空靈詩句中,充滿對人世深情的參悟。
“長安客舍熱如煮,無個茗糜難御暑。”正是詩人四十歲后以茶戲謔調侃,半隱禪意生活的寫照。
中國自古講求外圓內方的處世之道,崇尚圣人君子,圣人罕有,大多數人便追求君子賢德,推崇清雅淡泊、寬厚溫潤的君子之風。茶與傳統道德體認的不謀而合,在這些文人雅士身上頗有曲徑通幽的意趣。
一路走來,不曾想棱角是何模樣,時光如溫柔一刀,可有切割過你的形狀?
那些與時代與命運狹路相逢的勇者,卻在茶的禪意中輕盈側轉,溫潤了盛大而豐盈的靈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