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耕還林還草實施20多年來,各地在實踐中充分發揮基層首創精神,大膽嘗試、積極探索、勇于創新,總結出許多適宜本地自然條件,具有良好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的實用模式,在生態修復方式、植被配置、林下經濟、產業發展、休閑康養等方面,探索形成了大量行之有效的新做法、新經驗,為退耕還林還草這一世紀工程的持續深入推進注入了不竭動力,為促進農民增收致富、打贏脫貧攻堅戰和鄉村振興起到了積極的示范作用。為總結、宣傳、推廣這些實用模式,助力鞏固脫貧攻堅成果,有機銜接鄉村振興戰略,促進退耕還林還草和林草事業高質量發展,國家林草局生態中心與中國綠色時報社聯合推出《退耕還林還草典型模式》專欄,精選刊發20個典型模式,為基層生產一線和廣大林農群眾提供參考與借鑒。
因地處漢江之濱,陜西省安康市漢濱區作為國家重要水源涵養區,肩負著“一江清水送京津”的重大政治責任和使命。同時,漢濱區也曾是陜西省11個深度貧困縣區之一,民生改善需求迫切,脫貧攻堅任務繁重。在保護水源與發展經濟的抉擇中,漢濱區創新理念機制,把退耕還林還草建成了一項生態經濟主導產業,探索出一條生態美、產業興、百姓富的新路子,創造出一個頗具亮點的鮮活樣板。
謝坪村是漢濱區依托退耕還林還草發展林業產業,踐行“兩山”理念的一個縮影。
謝坪村位于漢濱區雙龍鎮南部,位置偏僻,產業發展滯后,貧困人口多、脫貧難度大。自1999年實施退耕還林還草以來,該村生產方式發生轉變,從傳統耕種的自給自足轉變成以特色經濟林為主導的集約化產業發展方式,通過大力發展以“陜茶1號”為代表的退耕還茶產業基地,實現了林業發展與鄉村振興的“雙贏”。
“陜茶1號”是一個發芽早、抗寒性強、適應性廣的優良茶葉品種,2011年獲國家林業局頒發的植物新品種證書,成為國家級茶樹新品種。在漢濱區委、區政府的組織引導下,謝坪村對符合條件的建檔立卡貧困戶實行退耕還茶精準扶貧,依托退耕還林新建精品茶園,在合作社、公司和大戶帶動下,通過大力發展“陜茶1號”標準茶園、興建標準化茶葉加工廠等舉措,著力增強茶產業帶動力。目前,全村“陜茶1號”種植面積2000余畝,全村人均增收500多元。
一位從事“陜茶1號”種植的當地村民說:“2006年之前我們在山坡上種植糧食作物,收入不穩定,有時候還要虧錢。2014年退耕還林后開始種植‘陜茶1號’,在林草部門技術服務和龍頭企業帶領下,2016年開始回本,年凈收益6000多元,到2018年的凈收益已有1萬多元。”
“園區的每一步發展,都離不開退耕還林還草政策和政府用心用力真幫扶。”從部隊退伍回鄉創業的謝賢丙,在謝坪村流轉土地實施退耕還林,建設現代產業園區,成立茶葉農民專業合作社,種植茶葉500畝,帶動村里86戶農戶219人脫貧致富。
如今,漢濱區結合退耕還林已發展“陜茶1號”8.6萬畝,“陜茶1號”已成為漢濱區“以茶促游、以游興茶、茶旅融合”的一張閃亮名片。
來源:中國綠色時報
如有侵權 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