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在全國率先開展茶園碳排放監測統計,推廣茶葉生產固碳減排技術,探索建立農業碳匯標準體系,為引入農業碳匯交易機制鋪路。
在“雙碳”背景下,農業的碳匯潛力得到重視。但與林業碳匯不同,農業碳匯缺乏公認的監測、計量標準。福建省正以茶園為突破口,為農業“碳”路。
2017年,包括安溪在內的20個縣(市、區),被列為福建省林業碳匯交易試點。作為產茶大縣,安溪擁有60萬畝茶園,近年來大力推廣減排增匯種植技術——推廣高產良種,合理密植,提高茶樹葉面積指數,促進光合作用;將茶、林、草、花科學搭配種植,增加物種多樣性,減少病蟲害發生;合理利用枯枝落葉,增加土壤有機碳儲量;少耕減耕,減少土壤中有機碳泄漏;引進智能害蟲防治設備,綜合應用聲光電效應,阻斷交配繁殖,大大減少害蟲數量,由此減少農藥使用量,促進茶園減排……
“農業是重要的溫室氣體排放源之一,同時也有巨大的碳匯能力。”福建省農業科學院數字農業研究所研究人員李志鵬說,茶園具有很高的植被覆蓋率,茶樹樹冠覆蓋面積大,葉面積指數高,為茶樹進行光合作用創造了良好有利的條件。同時,茶園每年大量修剪枝葉,也為地表有機層和土壤層碳庫提供了有效來源。
既是碳源,又是碳匯。要想“賣空氣”,首先要摸清茶園碳家底,建立茶園碳賬本,算好茶園碳收支。智慧農業為建立茶園碳賬本提供了技術支持。
“近年來,我省圍繞特色現代農業產業發展,著力加快農業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地理信息、北斗導航、5G、區塊鏈等新技術新裝備集成應用。”福建省農業科學院數字農業研究所所長趙健說。
作為福建省全省70個農業智慧園之一,安溪八馬智慧園引進了氣象觀測系統。這套系統可以實時記錄茶園溫度、降水、輻射等相關氣象數據。這些數據為測算茶園碳匯量提供了支撐。
“茶園固碳分為兩部分,一是光合作用吸收的二氧化碳,被稱為碳通量;二是土壤對有機碳的富集和保存。”福建省農業科學院數字農業研究所研究人員王苗苗說,為測算碳匯量,研究人員利用觀測到的氣象數據,結合實地測量到的葉面積指數、植被聚集指數等指標,通過生態過程模型,推導出茶樹碳通量;同時,通過對土壤取樣,進行實驗室理化分析,估算茶園土壤有機碳儲量。
福建省農業農村廳市場信息處副處長黃文彪說,要真正摸清茶園碳匯能力,還需要多年多點重復測算,但初步數據已表明,茶園生態系統整體發揮碳匯功能,“我們將以此為起點,全面開展農業碳匯監測,探索符合國際規范、切合福建實際的農業碳匯監測標準、核算體系和方法”。
摸清了碳家底,如何讓碳資產活起來呢?黃文彪認為,可以借鑒林業碳匯開發經驗,引入市場化手段,探索建立農業碳匯方法學、明確農業碳匯交易規則、開發系列農業碳匯金融產品。
“畜牧業是重要碳源。尤其是反芻動物在生長過程中,其消化道內產生大量甲烷,畜禽廢棄物廢棄發酵過程,也有大量甲烷產出。甲烷是重要的非二氧化碳溫室氣體。相較之下,果樹、茶樹等則具有較強的固碳能力。”在黃文彪看來,農業碳匯交易可先期在農業領域內開展,通過種植業與養殖業之間的碳匯交易,實現農業領域內的“碳中和”。
趙健則認為,應當全產業鏈挖掘農業固碳減排潛力。以茶葉生產為例,機械化加工伴隨著巨大的能耗與碳排放,數字化手段則能夠助力茶葉加工碳減排。
2019年,福建省農科院數字農業研究所聯合安溪多位制茶工藝大師,組建協同創新團隊,開展鐵觀音智能化初加工關鍵技術聯合攻關。目前,一套能夠模擬制茶大師工藝的智能加工系統已有了雛形。
“該技術將物聯網、智能控制、數字孿生、人工智能等現代信息技術深度融合應用于曬青、涼青、搖青、殺青、揉捻、包揉、烘干等環節。”趙健說,這套技術精準采集人工制茶力度、時間、次數等數據,同時記錄茶葉失水率等指標,最終達到機器模擬人工的效果,“由于精準生產,減少了能耗,對于降低碳排放具有重要意義”。 福建省種植業技術推廣總站教授級高級農藝師蘇峰認為,茶產業是目前農業產業中一二三產鏈條最完整、產業鏈最長的一個優勢產業。因此,以數字化為突破口,系統研究茶產業全產業鏈的碳匯,廣泛推廣應用自動化、智能化的生產,從而降低茶產業二三產的碳消耗,實現全產業鏈的碳匯。
來源:福建日報
如有侵權 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