壺有乳式鼎足和鳳凰紋印章
無頂無嘴,此壺夠“殘”的
壺底有“綬馥”印章
俗話說“千里馬常有,伯樂不常有”,您家里有寶貝但不一定您自己就認得,如果哪天各位讀者得了一件中意的寶貝又不知道真假,或不懂怎么欣賞時,請聯系本報,我們的民間鑒寶欄目將集結佛山收藏界精英盡己所能為您鑒定手中的寶貝。郵箱:fscc2008@ 126.com
亮寶
陳綬馥制螭龍云雷紋壺:此壺特點是平蓋,短頸,鼓腹,圓底,乳式鼎足。陳綬馥是清朝乾隆、嘉慶年間人,作品傳世甚少。
專家鑒定
A 看做工看品相是為清朝壺
馮立昌:古玩鑒定師、珠海市盛寶博物館馮氏軒珍藏館主
由于兩位專家分居兩地,所以本次鑒定也讓兩位藏家分兩地進行鑒定,首先是古玩鑒定師馮先生對該壺進行了評價。馮先生說,這把壺做工細致,所有的云紋和雷紋均為手工雕琢,器型也是典型的清朝紫砂壺,鳳凰紋印章雖然有些沒有印全,不過紋路清楚,綬馥兩個字清晰可辨。此外,紫砂用料粗但是感覺很潤,內胎制作也很到位,壺的造型和紋路應該是出自能工巧匠之手,八九成為真品。
另外馮老師也提出了疑點,壺蓋沒有達到嚴絲合縫,因為一把好的茶壺,壺蓋制作是非常嚴謹的,一定要與壺口達到嚴絲合縫,堵住氣門就可以達到不漏水的效果。由此,憑經驗斷定該壺應該是清末之前的產品。
B 泥胎差工藝不精應為贗品
朱文:佛山資深茗壺收藏家、高佬茗壺檔主
朱文與馮立昌的觀點則不同,他更看重這個壺是否陳綬馥制,仔細辨別后,他直言,此壺是贗品。為什么呢?他轉身從自己的柜子里拿出一款漂亮的茶壺,“這個壺也是清中期的茶壺,泥胎是茶壺的根本,從用料上看,清朝茶壺講究細膩,而這個壺則顯得粗糙,另外這個云紋壺的印章不全,對于一個大師級別的工匠來說,怎么解釋呢?應該算他出現低級失誤么?”
馮先生提出的壺蓋不嚴這一點也被朱文抓住,證明這是贗品的重要依據。另外,朱文還抓住一個要點,他說早期的紫砂壺出水多為單孔,因為簡單實用,而該壺有七孔,這種造型多在民國出現。另外該壺中部有明顯的上釉,朱文說,清朝的茶壺沒有這種上釉的方法,該壺應該定位為清末民初的贗品。
共識 雖為殘壺但有歷史價值可收藏
兩個專家你來我往也沒有定論,不過還是達成了共識:因為是殘壺,所以市場價值并不大,而鑒于其歷史價值,還是有很大的收藏意義,值得收藏。
據了解,由于陳綬馥的壺存世很少,收藏價值很高,南京博物館內有一把珍品,是蘇州博物館原館長姚世英所捐贈。正因為其價值高所以現在贗品較多,不過專家指出,陳綬馥在清代制壺大師中并不是非常有名,出自清末民初的贗品也極少,即便是贗品該壺還是有一定的歷史意義。
持寶者語
藏家:陳村的胡先生
胡先生說,此壺是他20年前從長沙縣一個名叫趙澤蘭的老太太家里花8塊錢買回來的,據傳為清代名家陳綬馥的作品,不過一直沒有得到證實。趙老太清貧一輩子,年輕時在當地叫郭昆陶的大地主家做傭人,郭昆陶是清朝末年的長沙縣府臺,民國后成為長沙地區富甲一方的豪紳,其人酷愛收藏各種紫砂器皿,家藏無數。
遺憾的是,上世紀40年代侵華日軍在長沙大肆掠奪,郭家慘遭洗劫,郭昆陶也被活活逼死。趙澤蘭從一片廢墟中撿得這把斷嘴壺拿回家作雜用。
胡先生的老家與趙老太一山之隔,他說,自收得此壺以來從沒在人前展示過,連家人都不知道,唯有今年春節期間與幾位收藏界的朋來聚會一時興起就拿出來給大家看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