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那些詩意溫情、適合流連和棲居的城市,廈門應該算得上一個。狹義中的老廈門指的是鼓浪嶼輪渡碼頭附近,幾條老街舊巷衍生的地界。那些交錯的十字向全島鋪開去,終于形成了這個城市的細密紋路。
很多時候,我都要穿過大半個城市去工作,公車是最好的選擇。廈門的自行車絕少,公車方便整潔,一般都撿靠窗的座位,繁瑣的生活圖景電影般掠過,竟有一種既鮮活又明艷的感覺,就在晃晃悠悠,不急不緩的節奏中一直深入到城市的每一個褶皺里去。
新街有高樓華堂,老巷有騎樓小店,其間往來的有明媚女子,這些都是看不厭的理由。店鋪大都裝飾精致,女子以出位搏漂亮,從妝容到衣飾都追隨海峽那邊的風格。這城市的確精致到了細節。
最愛看的,卻是數不清的茶樓茶鋪。廈門地氣燥熱,飲茶是最好的補救,無論是閩北昂貴的鐵觀音,還是西洋風格的花果茶,抑或本地的降火藥茶,一概兼容并包田比鄰而居。富足氣派的禾祥西路,茶樓建得一絲不茍,龜背竹、水車、美人靠,全都搬進屋里。半卷竹簾的木窗在燈光微黃的傍晚讓人覺得溫暖。騎樓窄街的小茶鋪,茶香伴著沙茶面和土筍凍的氣味飄蕩。功夫茶攤子隨處可見,涼氣初升時分,搬把椅子往街邊一湊,細細的篩網上擺上極小的茶杯,男人高談闊論,勤勞的主婦在水池邊洗大堆衣服,孩童少不了追逐歡鬧。坐車一一看過去,市井氣息的閑適生活就這樣在城市的角落悄然綻放。
功夫茶攤其實代表了深入到骨子里的閑適心境和分秒必爭的享福態度。把這種態度大加演繹的還屬住所附近公車站的那個茶攤。小小的公車始發站,建在看得見鶯飛草長的近郊地界,開始只有一個舊的候車亭,司機搬來幾個石礅,茶具一擺,再買來煎包點心,湊成了一個熱鬧齊全的功夫茶攤。茶水和糕點就這么放著,交班的司機來了,碰個頭,喝杯茶,短暫的間隙里看報閑聊,舒活筋骨和神經,偶有相熟的乘客加入湊趣,融洽歡騰的場面常常讓人一天的心情都明亮起來。一場談笑之后緩緩發動車子,這才往城市的紛繁街道里一路開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