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生存的時代,可能也是個很多人爭第一的亂世,不然,他不會說“不敢為天下先”是他的三種寶貝之一。看來,爭第一的觀念不是現代或西方所獨有的。老子的另外兩個法寶是“慈”和“儉”,茶亭的儉樸式樣即起源于這種不敢為天下先的觀念,岡倉天心說茶道的核心思想來源于《道德經》,而茶道的儀式則是根據茶的第一位使徒陸羽所著的《茶經》中的茶儀式點化而來。另外又受到禪宗儀式的影響。總之,東方人良如玉的優良品格與道德經的長遠影響息息相關,而對它的最佳闡釋往往又來自于禪人。
岡倉天心是較早反對西方人的一個日本人,他曾經說過,不恥于高喊“黃禍”這一荒唐口號的歐洲國家,很難認識到亞洲也會覺悟到“白貨”的殘酷含義。并說,你們以動蕩為代價得到了擴張,我們卻創造了無力抵抗侵略的調和。這些都是他在1906年時說的話,出自《茶之書》,此書的意義是受西方之沖擊而開始覺醒的近代日本知識分子重新發現了東方的價值。現在我們就來看看岡倉天心是怎樣來解析茶亭和茶道的。
茶室表面上極端樸實,毫無特征,意在給人以清貧的印象,但其每一個細節都是用甚至超過富麗堂皇的宮殿和寺院上的匠心制作而成。它的儉樸、單純實際是模仿禪院的結果,據說在禪院的菩提達摩像前,僧人們輪流喝一個碗里的茶水,這一儀式正是奠定茶道儀式的基礎。茶室一般僅有十平方英尺的面積,空間雖小,但可容納大千世界,寓指對于一個真實的覺悟者來說空間并不存在。接著,從門廊通向茶室的庭院甬道,意味著冥想的第一階段,即通向自我啟示的道路,其目的在于中斷與外界的聯系,當來人踏著一塊塊排列著的奇形怪狀的踏腳石,走在常青樹的幽暗之中,地上是干枯的松針,身邊有披著青苔的石燈籠,一定油然而生一種超凡脫俗,托身林下的悠然之感。
如果這位客人是一個武士,他會把劍放到檐下的刀架上,然后膝行著穿過低于三英尺的小門進入茶室。這一過程是所有來客不論地位高下所必須的。目的在于教導人們謙讓,隨后他們一個接著一個安靜地進入茶室。
岡倉天心說:“現代的工業主義使全世界越來越難以得到真正的風雅,難道我們不比以往更需要茶室嗎?”年輕時岡倉即以京都、奈良等地為中心,對日本的古代美進行了細致的研究,并與1893年為尋訪中國的古代藝術游歷了北京、洛陽、西安,還曾訪問過印度。他是在近代日本新文化的氣氛中致力于東方美的再發現、再評價工作的。他說,古代的大師們是不朽的,因為他們的愛和憂愁在我們的心中生生不息。他們所顯示的靈魂高于本能,人格高于技巧--他們的呼喚越是具有人性,在我們心中所引起的回響就越是深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