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語:人生有三種境界——第一種: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第二種: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第三種: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當我們看茶如同看人生,品茶如同品自我,那時我們就開始邁向成熟。在金融市場中,若投資者能夠達到上述第三種境界,那么他離成功也就不遠了。
我國飲茶的歷史源遠流長,據(jù)史料記載,早在3000多年前,我們的先民就已經(jīng)懂得如何栽培和使用茶樹了。此后在歷史的積累和沉淀下,飲茶逐漸成為一種獨特的文化,并滲透到各種禮儀、藥典、餐飲、詩詞、茶具當中,被當作文明和文化的載體傳播到世界各地。我不是一個善于品茶的人,卻對這有著悠久文化底蘊的小小茶葉頗有點敬意。
五年前,我在北京農(nóng)科院內(nèi)的花卉市場游覽時,曾在不經(jīng)意間見到一次茶藝表演,主角是云南特產(chǎn)——普洱茶,那古色古香的精致茶盞,優(yōu)美而嫻熟的沖泡技藝,伴著淡淡的茶葉清香,于氤氳中營造出一種柔美恬靜的親切氛圍。聽同事說,這茶有排毒養(yǎng)顏、纖體緊膚以及延緩衰老等種種功效。這是我第一次聽聞普洱茶的大名,對其功效卻并不在意,印象深刻的,只有那輕舞的衣袖和茶盞中粼閃的一汪溫潤。江河湖海中的水是靈動的,那是一種大氣,誰能說一杯香茶中的水就沒有靈性呢?在茶藝師的手下,它們鮮活地動起來了,如同被賦予了生命一般。
在古典名著《紅樓夢》中,有幾處是用茶來作為隱語的。賈寶玉的貼身書童喚作茗煙,茗是沏好的茶水,上面正飄著淡淡的煙霧,這不就是一杯熱茶嗎?暖暖的,解渴解乏。曹雪芹深思熟慮,一個恰如其分的名號讓那個純真機敏且貼心的小書童形象一下子躍然紙上,鮮活了起來。
還有一處,是妙玉出場之時,文中除了詳細描寫妙玉烹茶的水是“舊年蠲的雨水”和“梅花上的雪”之外,曹雪芹還用妙玉之口點出喝茶的雅俗之分:“一杯為品,二杯即是解渴的蠢物,三杯便是飲牛飲騾了。”寥寥數(shù)語,借泡茶、品茶來從側(cè)面烘托出妙玉的脫俗和典雅。茶還是那盞茶,剩下的就是喝茶人的品味差別了。
身處俗世的我們?nèi)艉蜁械拿钣裾摬瑁嵌喟攵荚摐S為牛騾一類。而今,有到云南旅游(002059)的同事回程時總不忘帶點當?shù)氐钠斩鑱碣浻H送友,茶中滿含彩云之南的味道,阿詩瑪家鄉(xiāng)花開的味道。然而對我來說,更多的則是對農(nóng)科院茶藝師表演的回味。現(xiàn)在,已安定在南方某小城的我,早已習慣當?shù)氐耐廉a(chǎn)茶葉,卻依然不會“品茶”,只能稱之為“牛飲”,解渴而已。
在當今這個浮躁的社會,很少能有人褪去浮華,靜下來觀照自己的內(nèi)心深處,涉足金融市場后我對此更是深有感觸。古籍上稱,茶有去火定神之功效,在期貨盤面多空雙方激烈搏殺當中著急上火的投資者,不妨尋隙泡一杯香茗,于溫熱清香中找回氣定神閑的自己。
歲月流傳,轉(zhuǎn)眼又到普洱春茶采摘時節(jié),或甘或澀、或濃或淡、或紅或綠的香茶,千差萬別,名目繁多,各有各的口感和品質(zhì)。茶,卻原來也是有性格的。泡一壺好茶,觀世間萬物,是一種人生境界;品一杯香茗,看云起云落,是一種釋然,更是一種人生態(tài)度。其實,無論何種茶,其中蘊含的,又何嘗不是我們的整個人生?甘苦交織,歷經(jīng)磨礪才會醇香持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