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茶苦,夏茶澀,要喝好,秋白露。”
這秋白露指的就是秋茶。
十月金秋,“七泡有余香”的安溪鐵觀音陸續上市,
儼然已成為秋茶中的佼佼者。
在資深茶人林秋萍老師看來,每一泡觀音茶都有不同的韻味。
選擇何種茶品的決定權應該是自己的味蕾而非他人建議,
因為人的味蕾最誠實,選擇自己喜好的風格,
你就會有一個愉快的品茶心情。
城市喧囂倦怠需要茶來擺脫,以清氣降火。秋香馥郁的鐵觀音,能讓高山的靈氣、泉水的純粹在杯中一一蘇醒,隱藏許久的安溪秀色在杯中漸次綻放。生命在一枝一葉中發酵,音韻在一點一滴中凝聚……
安溪是中國最大的茶葉主產區,號稱“茶都”,亦是烏龍茶的發源地,其中,鐵觀音是最具盛名的一種。常見的鐵觀音茶葉泡開后邊是紅的,中間是綠的,俗稱“綠葉紅鑲邊”。在品質特征上,鐵觀音茶條卷曲,肥壯圓結,沉重勻整,色澤砂綠,整體形狀似蜻蜓頭、螺旋體、青蛙腿。沖泡后湯色金黃濃艷似琥珀,有天然馥郁的蘭花香,滋味醇厚甘鮮,回甘悠久,俗稱有“音韻”。
一向沉默的茶,讓茶香泄露了觀音的禪機。香氣縹緲,歲月沉淀。深沉的形狀,收藏了觀音的隱言偈語。結緣一杯觀音茶,把每一張陌生的面孔鐫入記憶,把每一刻幽香悠閑的時光用心收藏。
作為茶葉界的重量級品種,鐵觀音業界的技術潮流變化很快,從過去的傳統茶到輕發酵工藝的流行,從輕發工藝隨后又分化為正炒、消青、拖酸三種類別,其中消青又衍生出“消正”、“消酸”兩個小類,這幾種茶無論在外觀還是香氣方面,都有較顯著的風格差異。正炒干茶顯黑、色澤較暗不鮮活,視覺觀感顯得較差。消青干茶一般顯烏綠,色澤鮮活度普遍較高,視覺觀感較好。而拖酸的干茶多顯青綠,色澤鮮活度普遍較高,觀感與消青茶的差異并不是很大,因此較難從外觀上區分。
在鐵觀音的香氣中,有一個極其重要的概念就是“清”,“清”的內涵是指毫無雜味——它可以沒有明顯香氣,但一定不能有雜味。上等品必須要做到香清,所以大家會體會到,一些很高等級的鐵觀音,香氣反而顯淡,但仔細聞之,會感覺清新高雅。香氣“清”的鐵觀音原料純凈度極好,茶青來自同一區域,且采摘規范;相反,如果不同區域的茶青混合,或者采摘長短不齊,那么很容易帶來雜味。
一杯在手,輕啜一小口,舌尖在齒間回旋;再啜一小口,嚼一嚼咽下,齒頰留香;最后啜一口,喉底回甘,沁人心脾。不可拒絕的茶香,金黃明亮的湯色,植入人的靈魂深處。
正炒茶的湯水溫和,發酵程度稍高,刺激性小,喝著會有很舒服的感覺。通常,它在品飲后的感覺要好于品飲時,觀音韻的說法,更明顯是針對正炒與傳統工藝茶品的。正炒中的極品鐵觀音,茶湯入口即化為回甘,幾乎來不及細細品味口中就芳香四溢——但聞茶湯本身,你會感覺它的香氣往往不是很明顯。另外,正炒鐵觀音的茶湯在第四杯水后普遍都會發甜,明顯的甜感。消青茶湯的湯香多見濃郁,茶湯色澤青綠帶黃,外觀較好??诟幸草^為濃郁,優品以柔細、稠滑見長,適合在口中細細品味,飲后回味甘爽,但無法與正炒茶相比。偶也有消青茶茶湯發甜現象,但比例很低。拖酸茶則喝了容易讓人產生反胃感,而且隨著保存時間的延長,這種不適感就越嚴重——茶友若剛開始接觸,可能還不容易體會,可一旦有此體驗后,一般都不會考慮拖酸茶了。即便拖得好的茶,也不耐保存。
茶的價值,不只是最后的啜飲。沒有幾番熱血沸騰,生活就無所謂追求與期待。只有經歷水的滋潤、火的煎熬,生命才愈顯嫻熟、飽滿。
精制高級的茶,基本要有“天時地利人和”這幾點才能做出來。“天”自然是指從采摘到制作要有一個很適合制茶的好天氣。“地”是說鐵觀音要種在紅土壤且向西的方向,并要求種植時間不能超過四年。“人”,講究要有一個很會掌握天氣變化、茶葉物理變化的制茶師傅。“和”,就是要有一點點運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