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峨嵋讀志》中記“峨嵋山多藥草,茶尤好,異於天下;今水寺后的絕頂處產一種茶,味初苦終甘,不減江南春采。”可見峨眉禪茶的歷史由來已久,古寺深山,盛產好茶,禪僧以茶當飯,資養清修;有茶食客前來,以茶待客,坐而論禪,廣結善緣,傳為美談。幾分風雅、幾許坦蕩、幾多隨性,這就峨眉僧人舊時相傳的“禪茶一味”。
峨眉山茶園
在峨眉,飲下一杯春意
峨眉山茶園主要分布在海拔800至1200米的清音閣、白龍洞、萬年寺、黑水寺一帶,居于群山環抱之中,生長于云霧繚繞之處。這里群山環抱,終年云霧繚繞;翠竹茂密,茶樹生長十分適宜。
峨眉山景區還為渴望與茶零距離接觸的游客,開辟出一片小小的茶園,專供采摘。在專業茶人的指導下,所有游客都能體驗指尖上,那芽與葉的律動;游客走在布滿春光的茶園里,感受空氣、土地與茶的交融;觀摩親自采下的新茶,由一片芽葉,最終變為杯中一抹綠,被緩慢飲下,真的安逸。
峨眉山采茶
在峨眉山喝茶的過程中,感覺茶器、茶道說講究也講究,說不講究倒也隨意。在中山區的茶坊,漂亮的四川妹子坐在原木色的茶桌前,拉開架勢,準備來一場精妙的茶道表演。在我看來,茶道的存在,除了一茶一味的體驗,更多則是叫人在這行云流水,慢慢放松下來,打開自己,觀想內心。感受到這一點的人,不會感覺茶道的繁復,而試圖快馬加鞭飲茶解渴的人,不適合此間的節奏倒也正常。
在峨眉山喝茶,最常用的還是普通茶杯、茶碗。茶已經融入每個峨眉人的生活,所以平時飲茶,對茶器并沒有太多講究。但對茶本身的標準卻不降低。這一沖一泡,色澤是否清澈,口感是否馥郁清鮮,芽頭品相可好,都成為評價一杯好茶的標準。山中的峨眉人,飲茶時很善于借景,晴雨也好、晨夕也罷,花草竹木,推窗皆景,時時處處無窮趣意,這許多感受搭配疊加在一起產生的美感,看似平常,卻極難復制。所以難怪有朋友說,在峨眉山,一年中無論什么時候,只要一杯清茶入口,春天的感覺就隨之而來,擋也難擋。
峨眉品茶
春意從一杯竹葉青開始
竹葉青的命名,尚有一番來歷。1964年4月下旬的一天,國務院副總理陳毅一行途經四川,來到峨眉山時,在山腰的萬年寺憇息。老和尚泡了一杯新采的綠茶送到陳毅手里,一股馨香撲鼻襲來,陳毅笑盈盈地喝了兩口,味醇回甘、清香沁脾,頓覺心曠神怡,勞倦頓消,連問:“這茶產在哪里?”老和尚答道:“此茶是我們峨眉山的土產,用獨特工藝精制而成。”陳毅又問:“此茶啥個名字?”老和尚答:“還沒有名字呢!請首長賜個名字吧!”陳毅推辭道:“我是俗人、俗口、俗語,登不得大雅之堂。”經老和尚再三請求,陳毅高興地說:“我看這茶葉形似竹葉,青秀悅目,就叫‘竹葉青’吧!”。從此與我國美酒同名的峨眉竹葉青茶,有了自己的名稱。
峨眉品茶
慢品雪芽享春日
產于峨眉山海拔800—1200米終年云霧繚繞的翠疊百巒,以三月春雪未融初綻新芽,焙制而成,被譽為養生飲品。公元八世紀位列皇室貢茶,著錄于中國唐代茶圣陸羽之《茶經》。
南宋四大家之詩文魁首陸游, 自公元1170年入蜀后,常盤桓于峨眉山中,尤喜品飲“峨眉雪芽”,與山僧茶戶結為知交。公元1189年陸游在意外收到峨眉山好友別峰大師遣云游僧饋贈之新焙“峨眉雪芽”,且飲且品,旋將“雪芽近自峨眉得,不減紅囊顧渚春”書示眾公大人,其詩品、茶品、人品三味遂成京華美談,香溢彌布。
相傳,峨眉雪芽之極品,出自于峨眉山中年輕女尼之凈心妙手,其采擷新芽彈指之法若飛針走線,似梨花繽紛,有詩曰:玉手纖纖,禪心凈凈,虔誠誦偈,采供佛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