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夫茶有一整套與眾不同的古色古香的茶具,人稱“茶房四寶”:一是“玉書碨”,是一只赭褐色的扁形的陶燒水壺,容水僅200毫升左右;二是潮汕風爐,用以生火燒水;三是孟臣罐,一種小型精致的宜興紫砂壺,相傳出于一代紫砂名匠惠孟臣之手,大小若鵝蛋,容水僅50毫升左右(器小茶香易發);四是若琛甌,一種小得出奇的白瓷茶杯,只半個乒乓球般大小,通常4只為一套,放在一個橢圓形的瓷盤中。四寶齊備,方可烹飲。
工夫茶所用茶以烏龍茶為主,也有用工夫紅茶的。工夫茶的沖飲方法,別具一格。先取潔凈的泉水,洗滌茶具,放入茶盤,用木炭生火,待茶碨中水開,將孟臣罐、若琛甌一一燙過。繼而在孟臣罐中投入半壺以上的茶葉,沖入沸水至壺口(講究一點的,還將頭道茶水倒去,用以再燙茶盅)。沖時需高“沖”,就是將茶碨里的沸水,從茶壺上方二三十厘米的高處直沖下去。這種高沖法,可使壺里每片茶葉都能在滾水里翻動,充分受熱,并能把茶葉的雜質沖激上水面,溢出壺外。水滿至罐口時,用壺蓋刮去表層浮沫后當即加蓋,以保香氣。
有時怕水溫不夠高還可以用沸水淋澆蓋上蓋的茶壺,俗稱“淋壺”,以發茶性。壺在盤中,以水滿而止淋,隨即也可敷上干凈的熱毛巾以保溫。然后將4個小茶盅(若琛甌)排成方形,杯口相連。待片刻后,茶有香氣溢出時,便可提壺轉圈,將茶湯依次注入4個小盅內,以保證每盅之內,茶汁濃度一致。這種轉著傾注的方法,傳統上稱為“關公巡城”。斟茶時要“低斟”就是用壺嘴貼著盅面斟茶,這樣可以避免發出聲響,也不會使茶湯泛起泡沫。注到最后一點一滴時,還要轉著往4個小盅內滴茶(當地人認為這是茶之精華所在)。
此舉,傳統上稱為“韓信點兵”工夫茶茶壺小,壺把更小,所以提壺斟茶,須用大拇指和中指夾住壺把,食指則輕輕按住壺蓋。等到“韓信點兵”時,食指又把壺蓋輕輕推開一點,這樣茶湯就可以滴干凈了。飲完一輪再飲下一輪時,要用滾水燙杯凈杯,這也有一定的規矩與技巧。先在一只盞中注滿滾水,然后把盞內水倒入另一盞中,這時用3個手指拿著盞,讓盞的邊沿浸在那只盛滿滾水的盞中,然后靈巧地用3個指頭使茶盞在手中輕輕轉動,這樣盞沿都經滾水涮了一遍。茶入杯后,不能馬上就喝,按工夫茶的規矩,應先舉杯,置于鼻端,聞一下撲鼻而來的濃郁的香味,然后才啜茶入口,讓茶湯在口中慢慢回旋,辨其真味。為此,近年港臺一帶的工夫茶更配以徑小壁深的“聞香杯”,以助細賞茶香。此時,口鼻生香,喉吻生經,周身舒坦。飲工夫茶,重在細細品嘗。工夫茶可謂是中國一種古風猶存的茶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