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璃,古人稱之為流璃或琉璃,實是一種有色半透明的礦物質。用這種材料制成的茶具,能給人以色澤鮮艷,光彩照人之感。中國的琉璃制作技術雖然起步較早,但直到唐代,隨著中外文化交流的增多,西方琉璃器的不斷傳入,中國才開始燒制琉璃茶具。陜西扶風法門寺地宮出土的由唐僖宗供奉的素面圈足淡黃色琉璃茶盞和素面淡黃色琉璃茶托,是地道的中國琉璃茶具,雖然造型原始,裝飾簡樸,質地顯混,透明度低,但卻表明中國的琉璃茶具唐代已經起步,在當時堪稱珍貴之物。唐代元稹曾寫詩贊譽琉璃,說它是“有色同寒冰,無物隔纖塵。象筵看不見,堪將對玉人”。難怪唐代在供奉法門寺塔佛骨舍利時,也將琉璃茶具列入供奉之物。宋時,中國獨特的高鉛琉璃器具相繼問世。元、明時,規模較大的琉璃作坊在山東、新疆等地出現。清康熙時,在北京還開設了宮廷琉璃廠,只是自宋至清,雖有琉璃器件生產,且身價名貴,但多以生產琉璃藝術品為主,只有少量茶具制品,始終沒有形成琉璃茶具的規模生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