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夏天喜歡搖一把扇子,可惜大多容易損壞,這幾年常用的只有兩柄沒事,還是日本產的。東西不貴,但精美之余耐用,還透著一股禪味,當然了,那是咱大唐之遺風。再就是喝茶,日本那幾個島子能有什么好茶啊,可人家就本守著古樸的精氣神,雖說底蘊不厚,卻怎么看、怎么像那么回事兒。
一般所謂的日本茶道是指抹茶,即把生茶葉蒸青后干燥,然后弄碎挑掉筋脈,將挑選的葉肉片碾成細粉,以芽為原料的叫“濃茶”,其余的為“薄茶”,該飲法也稱淹茶,在碗中注入熟湯,攪拌均勻后一起喝下。另一種飲法是煎茶,和中國差不多,在茶壺里泡過后來喝。在日本,煎茶道比抹茶早五百年,成為茶道的時間卻晚了二百年,創始者有石川丈山及隱元隆琦,公認的始祖則是一位“賣茶翁”。
賣茶翁生于德川幕府的1675年,出生地在佐賀縣,父親是醫生,11歲出家龍津寺,法號月海元昭,14歲隨師父化霖禪師去長崎唐三寺,拜訪過中國僧人,吃到了武夷茶。15歲徒步千里,到萬福寺參加了黃檗禪文化活動。22歲開始只身云游,遍訪高人。29歲已具有自由通達的詩文才智,仰慕唐人的煎茶三昧之風流生活。
過了整整50年的禪僧生活,賣茶翁十分厭倦當時僧侶社會的^***,念念不忘重振宗風,曾作詩曰:“將為傳宗振祖風,卻堪做個賣茶翁。都來榮辱亦何管,收拾茶錢賑我窮。”61歲時,他在東山開了一間叫“通仙亭”的小茶店,燃起茶爐,擺上錢筒賣起茶來,他在酒旗上寫道:
“百兩不嫌多,半文不嫌少,
白喝也可以,只是不倒找。”
這時,他的思想已經轉向“非僧非道又非儒”,神仙的色彩十分濃重,他把茶湯叫做“仙液”;茶客稱為“仙客”;賣茶的擔子則成了“仙窠”。其詩曰:“白云為蓋設茶筵,千歲風光異玉川。我有通天那一路,何須六碗達神仙。”這位賣茶老頭雖然黑面白須,還是個禿頭,卻不受身外之累,煞是自得其樂,自贊道:
老來安分,為賣茶翁。乞錢博飯,樂在其中。煮通天澗,鬻渡月花。
74歲時,賣茶翁寫下唯一的傳世之書《梅山種茶譜略》,描述了茶傳入日本的簡史,介紹了神農、陸羽、盧仝等茶祖的事跡,從種茶、制茶、賞茶一直說到茶思想,他說:“智水滿于內,德澤溢于外之余,始及于風雅茶事。”這種思想在下面這首詩中,表達的極為充分:
酒偏養氣功如勇,茶只清心德似仁。
縱使勇功施四海,爭如仁德保黎民。
到了晚年,賣茶翁門前賓客盈門,功利之徒拼命收集他的各種用具。81歲時的9月4日,他選擇四件紫砂茶具送給好友,將其他全部所有,一把火燒個精光,使之化為灰燼,歸還給了大地。89歲的時候,賣茶翁坐化而去。但他那首《仙窠燒卻語》卻像一把火炬,從此照亮了日本茶道的黑暗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