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以茶為飲,演繹出許多故事對抗奢侈之風的工具。這樣。茶為文化。休閑交友。登成都樓詩。器皿或可選擇。穿插其間的是濃濃的地域民族風情和作者對茶的摯愛關于。
來肯定傳統文化應有的那份空間呢 聞慣了咖啡之香,麻木于星巴克的濃郁甜膩,總是希冀著讓新鮮充填自己對周圍的好奇,于是,我無可救藥地迷戀上了這裊裊升起的一抹清香,在淡淡漂浮的幾片碧葉中,享受著古老的茶的擁抱。也難怪,時尚文化經過玩命的翻新后,又返回到古老的預言與圖騰。中國悠久的茶文化,相信會伴隨著奧運對中國文化聲嘶力竭的傳播,更快地走入世人的心中。不言而喻,就時尚而言,品茶就是品味。所以今天我也賣弄一番,談談"品茶論道".
茶者,雅稱"茗",自神農嘗百草,遂有茶。在漫長的歲月里,中國人以茶為飲,演繹出許多故事。有人曰:在政治家那里,茶是提倡廉潔、對抗奢侈之風的工具;在詞賦家那里,茶是引發思維以助清興的手段;在佛家看來,茶是禪定入靜的必備之物。這樣,茶的文化和社會功用已超出了其自然使用功能,使中國茶文化初現端倪。茶為文化,可怡情養性、休閑交友,可寄高風雅韻、淡泊明志……于是有了茶道。
茶以文化面貌出現,是在兩晉南北朝。若論其起緣則要追溯到漢代,有正式文獻記載(漢人王褒所寫《僮約》),最早喜好飲茶的多是文人雅士。在文學史上,提起茶賦,首推司馬相如與楊雄,都是早期著名茶人。司馬相如曾作《凡將篇》、楊雄作《方言》,一個從藥用,一個從文學角度,都談到茶。晉代張載曾寫《登成都樓詩》:"借問楊子舍,想見長卿廬","芳茶冠六情,溢味播九區".詩人嗜酒好茶,自古大有人在,李白"自稱臣是酒中仙",有"斗酒詩百篇"的美談;茶圣陸羽則有一茶友詩曰:"青云名士時相訪,茶煮西峰瀑布水。"可見酒和茶對于詩人具有多么強大的誘惑力,詩與茶酒結下了不解之緣。唐宋時期,眾多的文人雅士如白居易、李白、柳宗元、溫庭筠、陸游等,不僅酷愛飲茶,而且還在自己的佳作中描寫過茶葉。
茶道,將茶理寓于形式,講求名茶、好水、美境、佳人、雅事、細器。于飲者而言,前三種講究至為重要,名茶好水為茶藝之本,清雅美境則關系心境,后三種講究尤為難得,器皿或可選擇,而人與事卻是可遇不可求。
無奈世面上看到的茶文化書籍,要不古老陳舊,要不為編纂之物,缺乏系統性,對內容的介紹淺嘗輒止,更有一些只重技法說明,缺少文化內涵的深挖掘。我無意間在書店看到這套品茶館的茶書,欣慰之情油然而生。大家之筆的娓娓道來,把現代茶藝與茶文化的悠長歷史相融合,細說茶馬古道的悠然與六大茶山的來歷,穿插其間的是濃濃的地域民族風情和作者對茶的摯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