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春茶采摘量達到了14萬斤,所取得的收益都在農戶的工資上體現了,大家都很開心。”在云浮市新興縣,曾經名不見經傳的象窩茶經過當地政府聯手企業的開發,成了農民手上的“搖錢樹”,使當地不少貧困戶擺脫了貧困。飄出深山的茶香也帶火了象窩山,這里山清水秀,空氣潔凈,常年云霧繚繞,是天然的大氧吧。好茶配美景,讓這里獲得了“廣東十大最美茶園”的美譽。村民成員工走上脫貧路1958年象窩山大力引進云南大葉種,正式開始大面積種植茶葉,名為“象窩茶”。多年來,因為交通不暢、缺乏深加工技術、品牌效應、銷售渠道等問題,象窩山的茶葉始終處于“養在深閨人未識”的狀態,種茶難以幫助當地村民脫貧致富。隨著“生態旅游、鄉村旅游、綠色農業”等國家利好政策的出臺,2007年翔順控股集團發現了象窩茶場的開發潛力。該公司開始整合茶場資源,擴大茶葉種植規模,為貧困戶和周邊村民提供了大量就業崗位,帶動農戶從脫貧逐漸走向致富,帶動地方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茶葉產業也逐漸成為新興縣太平鎮助推脫貧攻堅的有力抓手。46歲的象窩山正式員工梁英全每天的工作就是統籌工人采茶,按時間除草,再負責收驗茶葉,送茶葉進廠。“以前在家里種田種菜,生活比較困難。家里有個老母親,還有兩個在讀書的小孩,當時小孩讀書的學費都是靠借的。后來看我媽媽在這里摘茶,我有時間就上來幫忙。公司領導看我勤快,經過三個月的實習期后就轉成正式員工負責管理茶場。現在除了管理茶場外,空閑時間就上山看牛,今年可以脫貧了。”梁英全笑著告訴記者,如今,他不僅在家里建了小平房,還在縣城買了套電梯房。扶貧重點變身當地名片梁英全的經歷是象窩山當地農民生活“劇變”的縮影。象窩山地處開平和新興交界處的水浪村,地區偏遠、交通不便,土地大量閑置嚴重制約了象窩山周邊村落經濟的發展,農民收入來源沒有保障,貧困戶的數量排在全縣的前列,曾是新興縣重點扶貧地區。近年來,新興縣大力引導農戶和農業企業發展茶葉生產,推進茶葉產業化經營,以融合旅游為發展模式,推動茶葉產業健康、快速發展。“一是土地租賃,企業承包農戶閑置土地,擴大茶園規模,使農戶有租金收益。二是員工入編公司,公司吸納200余名村民為正式員工,將其發展成為企業管理人員、技術人員、服務關鍵崗位員工。三是茶園每年有10個月采茶期和2個月管護期,為農戶提供了大量靈活機動的就業崗位,農忙可在家務農,農閑時可在茶園工作,務農務工兩不誤。目前,公司已經與當地700多戶農戶合作,幫扶當地70多戶貧困戶脫貧,并連續多年為貴州省黔南州貴定縣昌明鎮布依族貧困農民提供50多個就業崗位。”公司負責人介紹說。2019年,新興縣太平鎮成功申報為廣東省農業產業強鎮,并大力支持發展壯大茶產業,積極實施“一村一品”鄉村新業態新模式,將象窩山打造成為“種植 加工 銷售 培訓 旅游”的一二三產業融合示范基地;同時著眼發展長遠,注重提升農民素質,強化業務能力,為產業升級提供強有力的新型農民支持,也讓更多的農民共同參與鄉村產業升級,共享鄉村產業發展成果。經過10多年發展,象窩茶場種植面積從500畝增加到4000多畝,產值從原來的100多萬元增加了20倍。象窩山下的村民盤活了閑置土地,拉動了村民的經濟收入,累計帶動村民增收逾1000萬元。如今的象窩山周邊自然村的村容村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鄉村振興和美麗鄉村建設亮點突出。象窩茶也成了新興縣太平鎮綠色農業的支柱產業和主打品牌,成為當地政府最為閃亮的名片。帶來旅游新商機早晨6點半,60歲的滿金養就從水浪村的家里出發,往象窩茶場里趕,他告訴記者,他已經在茶場工作十余年。“腳踏實地,能吃苦肯干,茶場的收入還是不錯的。”在滿金養看來,茶場的工作讓他看到了生活的希望。“現在小孩還小,離不開大人照顧,外面打工又都是招收年輕人。而在茶場工作既有收入,也能照看一下孩子,還包午飯。”說起工作,滿金養滿懷感激,“以前都是住在泥房里,現在終于蓋好了自己小平房,也算是有個像模像樣的家了。”隨著象窩山知名度的提高、外地游客的增多,村民發現了商機,農莊、農產品商店、農家菜飯店、民宿等商業化場所成了象窩山一路的“新景觀”,商業圈以象窩山為據點,輻射各個村莊,極大地提高周邊村民的收入。今年3月17日,太平鎮委、鎮政府牽頭與該公司進一步深化“公司 基地 農戶”模式,公司全新的現代化茶葉加工基地正式破土動工,將建設一個集自動化加工、倉庫、冷鏈、運輸、營銷體驗、產學研、品種園為一體的省級現代化茶文化產業園,重點培養300人以上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高素質的新時代新農民,共同發力助推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數看攻堅之云浮2016-2019年,云浮市共到位39.94億元財政資金用于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工作,其中省級以上財政資金28億元、佛山市財政資金4.6億元、市級配套資金1.36億元、縣級配套資金5.89億元。市縣兩級派出駐鎮工作組61個、駐村工作隊857個、駐鎮駐村干部1476人,實現全市所有貧困村和分散貧困人口所在村均安排定點幫扶單位,確保每戶貧困戶都有干部聯系幫扶。全市已形成了南藥、肉桂種植、發財樹種植、油茶種植、肉牛養殖、溫氏肉雞養殖小區、鵪鶉養殖產業等整鎮推進扶貧產業,累計幫扶到村項目4253個、到戶項目127萬個,省級以上現代農業產業園8個、“一村一品”基地50個,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2348個、縣級以上農業龍頭企業238家,帶動貧困戶2.1萬戶7.9萬多人,實現戶均增收8127元,為貧困戶穩定增收脫貧打下良好的堅實基礎。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 于敢勇 通訊員 何勇、劉江鋒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 于敢勇 通訊員 何勇、劉江鋒廣州日報全媒體編輯 夏強
來源:廣州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