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稱:第8屆山西茶博會
時間:2021年7月2-5日
地點:中國(太原)煤炭交易中心
規模:40000㎡展覽面積 1800個展位
主辦單位:深圳市茶文化促進會、深圳市華巨臣實業有限公司
承辦單位:深圳市華巨臣實業有限公司
協辦單位:茶閱全媒體、好茶倉新零售、好茶倉倉儲
官網:www.goodtea.cc
參展咨詢:4000-820-838轉茶博會
茶葉資訊 www.yinchaba.com/zixun/ 茶博會 www.yinchaba.com/zixun/chabohui/
1.太原人口:
據2019年人口抽樣調查,年末全市常住人口446.19萬人,比上年末增加4.04萬人。其中:城鎮人口380.36萬人,增加5.09萬人;鄉村人口65.83萬人,減少1.05萬人。城鎮化率85.25%,比上年提高0.37個百分點。男性人口223.16萬人,女性人口223.03萬人,性別比為100.06∶100。全年出生人口5.07萬人,人口出生率11.42‰。
2.太原行政區劃:
1949年3月1日,華北人民政府電令,太原市與晉中行政公署合并,成立太原市政府,屬華北人民政府領導。市政府駐榆次縣小北門外天主堂。管轄待解放的內八區、外八區和三專區19個縣。
1949年4月24日太原解放,當天,太原市政府移駐市內精營東邊街13號后,隨即復核了民國時期太原市的行政區劃,16個區中有5個區的轄村較前稍有變動。
1949年9月1日,山西省人民政府成立,改太原市為省轄市。太原市管轄的三個專區、19個縣交山西省人民政府管轄。
1950年2月8日,并8個區為4個區。原內一、內二區合并為第一區,區政府駐活牛市;內三、內四區合并為第二區,區政府駐典膳所;外三、外四區合并為第三區,區政府駐上北關;外一、外二區合并為第四區,區政府駐橋頭街。4月26日,為成立東、西山工礦區,從陽曲、晉源縣劃入9個行政村,73個自然村。其中從陽曲劃入小返、瓜地溝、白道、曬莊、王封、北頭、冀家溝7個行政村,58個自然村;從晉源縣劃入黃冶、冶峪2個行政村,15個自然村。8月28日,東、西山工礦區暫不成立,新置第五區,區政府駐閻家溝,轄汾河以西地區全部村莊。
1951年4月2日,汾陽專區的晉源縣劃歸太原市管轄,共計劃入59個行政村,151個自然村。8月2日,撤銷晉源縣建置,將縣轄汾河以西地區設立第六區,區政府駐晉源;汾河以東地區設立第七區,區政府駐北格。8月29日,從陽曲縣劃入太原市區12個行政村,32個自然村。其中向陽、蘭村、呼延、橫渠、南下溫、西村、土堂、張村、楊家村9個行政村劃歸三區管轄;馬頭水、馬角、圪垛3個行政村劃歸七區管轄。
1953年3月13日,從陽曲縣、榆次縣、清徐縣劃入14個行政村,69個自然村。其中將陽曲縣劃入的莊子上、李家山、陽曲等7個行政村,36個自然村劃歸三區管轄;將榆次縣劃入的孟家井、董家莊、崗頭等7個行政村,32個自然村劃歸四區管轄;將清徐縣劃入的吳家堡自然村劃歸七區管轄。11月26日,全市進行劃分鄉鎮工作,將126個行政村合并劃分為4個鎮,70個鄉,分屬三、四、五、六、七區管轄。
1954年1月2日,撤銷第四區建置,將東五龍口、楊家峪、港道、孟家井4個鄉劃歸三區;將馬莊、狄村、親賢等7個鄉劃歸七區。將第七區改為第四區,區政府移駐小店。6月4日,將原以數序命名的各區名稱,改為以駐地或方位命名。即一區改為南城區,二區改為北城區、三區改為新城區、四區改為小店區、五區改為萬柏林區、六區改為晉源區。9月17日,從陽曲縣劃入柏板、北山頭2個鄉,19個自然村,歸新城區管轄。
1955年12月22日,全市36個行政街改建為36個街道辦事處。
1957年3月12日,撤銷新城、小店、萬柏林、晉源4個區的建置,成立郊區。原4個區轄的28個鄉,7個鎮,9個街劃歸郊區管轄。是時,全市共設南城、北城、郊區3個區。
1958年7月14日,從郊區劃出南堰、和平路、萬柏林、白家莊4個街道辦事處,設立河西區,區人民委員會駐新建路。8月29日,從陽曲縣劃人曹坪、杏林坪、大南坪等7個鄉,從交城縣劃人古交鎮和草莊頭、岔口、原相等9個鄉,改河口工礦區為古交工礦區,區人民委員會移駐古交鎮。這時太原市下轄五個區:南城區、北城區、河西區、郊區、古交工礦區。
1959年1月21日,劃出晉中專區所屬的清徐縣和晉北專區所屬的陽曲縣歸屬太原市管轄。2月6日,太原市人民委員會撤銷太原郊區建置,原郊區所屬區域分別劃屬南城區、北城區和河西區。是時,太原市共轄二縣四區,即陽曲縣、清徐縣、古交工礦區、南城區、北城區、河西區。
1960年3月5日,恢復郊區建置,劃原郊區的區域歸其管轄。6月20日,撤銷南城、北城、河西、郊區及其所屬街道辦事處,劃為柳巷、雙塔、巨輪等9個區級城市人民公社,由市直轄。同時,將原有街道辦事處改為56個城市公社管理區;原四區境內農村公社作為分社分屬各城市人民公社管理。古交工礦區、陽曲縣各劃有8個人民公社,清徐縣劃有7個人民公社。
1961年5月18日,撤銷市屬柳巷、雙塔、巨輪等9個城市人民公社。劃為南城、北城、河西、晉源4個區。四區劃有區屬25個城市人民公社和26個農村人民公社,古交區、清徐縣、陽曲縣下劃為38個農村人民公社。11月25日,在原西山人民公社的區域,成立西山工礦區,區政府機關駐北寒。12月4日,西山工礦區成立白家莊、杜兒坪、大虎溝、南寒4個城市人民公社。是時,全市轄南城、北城、河西、晉源、西山工礦區、古交工礦區6個區,清徐、陽曲2個縣;29個城市人民公社,628條自然街;64個農村人民公社,1408個自然村。
1962年,北城區增設光社、職工新村、古城、迎新4個城市人民公社;南城區新城人民公社更名為文廟人民公社;河西區西銘人民公社更名為東社人民公社。1963年2月18日,撤銷西山工礦區建置,將其轄區劃歸河西區管轄。同年4月1日,撤銷晉源區成立郊區。將原晉源區所屬的公社和南城、北城、河西區管轄的農村公社劃歸郊區管轄。4月27日,北城區管轄的上蘭城市人民公社,改為農村人民公社,并劃歸郊區管轄。郊區增設西銘人民公社。
1965年5月28日,古交工礦區增設杏林坪人民公社。是時,全市轄南城、北城、河西、郊區、古交工礦區5個區,清徐、陽曲2個縣,32個城市人民公社,628條自然街;66個農村人民公社,1568個自然村。
1970年3月21日,撤銷郊區,將其境劃分為南郊、北郊兩個區。南郊區轄親賢、黃陵、郝莊等13個人民公社,區革命委員會駐小店鎮;北郊區轄新城、向陽、柏板等14個人民公社,區革命委員會駐柴村。
1972年3月21日,婁煩縣由呂梁地區劃歸太原市。轄城關、靜游、龍泉等12個人民公社,247個自然村。4月26日,陽曲縣增設高村人民公社。8月27日,清徐縣增設圪臺頭、高花2個人民公社。是時,全市轄南城、北城、河西3個城區;南郊、北郊2個郊區及古交工礦區;清徐、陽曲、婁煩3個縣。
1979年1月1日,全市32個城市人民公社全部更名為街道辦事處。
1980年4月19日,北郊區增設高莊人民公社;陽曲縣增設北留人民公社。
1982年1月12日,古交工礦區設立古交街道辦事處。5月9日,陽曲縣設立新陽街道辦事處;8月14日,清徐縣設立清源街道辦事處。
1983年8月16日,古交工礦區杏林坪公社更名為梭峪公社;北郊區高莊公社更名為西場公社,丈子頭公社更名為中澗河公社;清徐縣圪臺頭公社更名為碾底公社,高白公社更名為東于公社;婁煩縣羅家曲公社更名為杜交曲公社,雙井公社更名為廟灣公社。
1984年5月,撤銷全市83個農村人民公社,以原各公社管轄范圍劃為22個鎮、61個鄉。同年5月22日,撤銷古交工礦區古交、清徐縣清源、陽曲縣新陽3個街道辦事處。11月21日,3個城區增設17個街道辦事處。其中,南城區9個,北城區6個,河西區2個(當年除河西區組建了千峰、官地兩個街道辦事處以外,其余均未組建起來)。
1985年4月25日,北城區增設上蘭街道辦事處。
1988年7月18日,南城區增設的菜園街道辦事處,更名為老軍營街道辦事處。12月27日,撤銷古交工礦區,設立古交市(縣級),行政區域不變。
1989年7月17日,古交市成立西曲、東曲、馬蘭、鎮城底4個街道辦事處。
1991年9月14日,河西區成立興華街道辦事處。
1996年,全市轄南城、北城、河西、南郊、北郊5個區,古交1個市,清徐、陽曲、婁煩3個縣;41個街道辦事處,1174個居民委員會(以下簡稱居委會);61個鄉,22個鎮,1280個村民委員會(以下簡稱村委會)。
1997年5月8日,撤銷太原市南城區、北城區、河西區、南郊區、北郊區五區建置,設立小店區、迎澤區、杏花嶺區、尖草坪區、萬柏林區、晉源區六個區,并重新劃分了區界。
截至2019年,太原市轄6個區,3個縣和1個市,市政府駐太原市杏花嶺區新建路69號。
3.太原經濟:
2019年,太原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4028.51億元,比上年增長6.6%。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42.48億元,增長2.1%;第二產業增加值1518.64億元,增長5.9%;第三產業增加值2467.39億元,增長7.1%。
2019年,太原市人均地區生產總值90698元,比上年增長5.6%,按2019年平均匯率計算達到13147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