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80年陸羽著《茶經》,是唐代茶文化形成的標志。其概括了茶的自然和人文科學雙重內容,探討了飲茶藝術,把儒、道、佛三教融入飲茶中,首創中國茶道精神。以后又出現大量茶書、茶詩,有《茶述》、《煎茶水記》、《采茶記》、...
神農為了給人治病,經常到深山野嶺去采集草藥,他不僅要走很多路,而且還要對采集的草藥親口嘗試,體會、鑒別草藥的功能。有一天,神農在采藥中嘗到了一種有毒的草,頓時感到口干舌麻,頭暈目眩,他趕緊找一棵大樹背靠著坐下,閉目休...
當今世界廣泛流傳的種茶、制茶和飲茶習俗,都是由我國向外傳播出去的。據推測,中國茶葉傳播到國外,已有二千多年的歷史。約于公元五世紀南北朝時,我國的茶葉就開始陸續輸出至東南亞鄰國及亞洲其他地區。公元九世紀時,由日...
茶文化從廣義上講,分茶的自然科學和茶的人文科學兩方面,是指人類社會歷史實踐過程中所創造的與茶有關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從狹義上講,著重于茶的人文科學,主要指茶對精神和社會的功能。由于茶的自然科學已形成...
中國茶葉對外貿易,有1500余年歷史,大體可分四個貿易時期:公元475-1644年的一千余年,是以物易茶為主要特征的出口外銷。中國茶葉最早輸出在公元473-476年間,由土耳其商人來我國西北邊境以物易茶,被認為是最早記錄。唐代,於...
“從草當作茶,其字出《開元文字音義》。”《茶經》原注者認為“茶”字首見《開元文字音義》。《開元文字音義》系唐玄宗李隆基御撰的一部分,已失傳。盡管《廣韻》、《開元文字音義》收有“茶”字,但在正式場合,仍用“搽”(音茶)。初唐蘇恭等撰的《唐本草》和盛唐陳藏器撰《本草拾遺》,都用“搽”而未用“茶”。直到陸羽著《茶經》之后,“茶”字才逐漸流傳開來。...
苦菜《爾雅?釋草第十三》,“荼,苦菜”。苦菜為田野自生之多年生草本,菊科。《詩經?國風?邶國之谷風》有“誰謂荼苦,其甘如薺”,《詩經?國風豳國之七月》有“采荼樗薪”,《詩經?大雅?綿》有“堇荼如飴”,一般都認為上...
唐代陸羽(728~804)在《茶經》中指出:“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聞于魯周公”。在神農時代(約在公元前2737年),已經發現了茶樹的鮮葉可以解毒。《神農本草經》中記述了“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的傳說...
天神所賜,神農發現。當時神農氏給人治病,不但需要親自爬山越嶺采集草藥,而且還要對這些草藥進行熬煎試服,以親身體會、鑒別草藥的性能。有一天,神農氏采來了一大包草藥,把它們按已知的性能分成幾堆,就在大樹底下架起鐵鍋,放...
一整套制茶、煮茶、飲茶的專門工具和成熟技術,突出表現在陸羽《茶經》的有關論述中。可見,唐代茶事是一門藝術,對茶葉的外形、色澤、茶水香味、滋味、煮水、茶具、柴火、飲茶環境和方式均有詳細而嚴格的規定。他們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