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吉白茶產于浙江省安吉縣現轄行政區域,根據國家《地理標志產品保護規定》,位于北緯30度23分~30度52分,東徑119度14分~119度53分,為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采用“白葉一號”茶樹鮮葉,經傳統加工工藝而成的綠茶類茶葉。
產地環境
安吉縣屬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總特征是:光照充足、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適宜農作物的生長。全縣年降雨量2003.4毫米,年日照時數1762.5小時,年平均氣溫17.0℃。安吉縣境內天目山脈自西南入境,分東西兩支環抱縣境兩側,呈三面環山,中間凹陷,東北開口的“畚箕形”的輻聚狀盆地地形。地勢西南高、東北低,適宜種植茶樹。
加工工藝
攤青-殺青-理條-初烘-攤涼-復烘整理。
攤青
采摘鮮葉用竹匾及時攤放,厚度均勻,不可翻動,避免陽光。攤放目的,一是散發青氣、水份。二是提高茶葉品質。三是便于炒制,攤放時間要適中一般手抓柔軟為宜。
殺青
用多功能炒茶機高溫殺青,先高后低,高溫一般在250-300攝氏度左右,防止紅梗、黑梗。茶葉下鍋后聽到炒芝麻似的爆聲即為殺青適溫。投葉量:投葉量七糟每鍋2斤,時間3分鐘左右。
理條
殺青后,逐步提高轉速,鍋內溫度降低,時間5分鐘,理條要用風機,增加鮮爽度。
初烘
采用履帶式或五斗式烘干機進行烘干。溫度:烘干機溫度達到100~120℃時,斗溫80~90℃開始上葉,將理條葉均勻薄攤于烘網上。一般不翻動保持條形。時間:歷時10~15min,烘至茶梗略硬,即可出鍋。
攤晾
將初烘葉攤于軟匾上,進行攤晾回潮,使茶葉內部水分重新分布均勻時間15min。
復烘整理
采用微型烘干機或名茶烘焙機烘干。溫度:80~90℃。每隔4~5min翻動一次,直至足干,揀最粗壯芽頭,用手指一捻能成粉末,即可下烘。10~15min.。撿去碎片、樸、黃片用石灰收灰。
品質特征
外形條直顯芽,芽壯實勻整,嫰綠,鮮活,無梗、樸、黃片。內質香氣嫩香持久,滋味鮮醇甘爽,湯色嫩綠明亮,葉底葉白脈翠,芽葉肥嫩成朵,勻整。
白茶一號
白葉一號是浙江省名優綠茶之一,安吉白茶的茶樹品種,現主要種植于浙江省湖州市安吉縣。
二十世紀中后期,在黃浦江源所在地——中國竹鄉安吉縣天荒坪一帶,海拔800多米的深山密林間發現了一株樹齡逾百年的再生型古白葉茶樹。八十年代初,在中國茶科所、浙江大學茶學系、浙江省農業廳的茶樹育種專家的指導下,經市、縣茶葉科技人員的共同研究開發,得益于無性扦插技術的成熟和無菌土的培養,成功育成了第一批“白葉一號”茶苗。如今,“白葉一號”已被國家認定為珍稀茶樹品種。“白葉一號”的開發成功,為我國填補了這一茶種的空缺,為世界增添了一個珍貴的茶樹品種。2000年茶樹品種定名為“白茶一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