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發現和利用茶葉 的國家。在人類歷史發展的長河中,茶一直伴隨著勤勞勇敢的炎黃子孫,從原始社會走向文明的現代社會。
古人重視品茶,使用茶具也很考究。茶具的好壞,對茶湯的質量和品飲者的心情有直接影響。中國古代茶具種類豐鼠歷史源遠流長,是人類共享的藝術珍品。各個時期的茶具精品折射出古代人類飲茶文化的燦爛,也反映了中華民族歷代飲茶史的全貌。茶與茶文化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如同璀璨的星辰熠熠生輝。
“茶具”一詞最早出現在漢代,西漢辭賦家王褒在《憧約》中有“烹茶盡具,酺已蓋藏”之說。至唐代,“茶具”在文人墨客的作品中已卜分常見。唐代著名的現實主義詩人白居易在《睡后茶興憶楊同州》詩中有“此處置繩床,旁邊洗茶器”。文學家皮日休在《諸家林亭寺》中也提到“蕭疏桂影移茶具”。“茶具”在唐以后的幾個朝代里不斷地出現在各類書籍、詩畫作品中,如《宋史 · 禮志》記載:‘皇帝御紫哀殿,六參官起居北使.....是日賜茶器名果。”皇帝將“茶器”作為賜品,可見“茶具’在宋代十分名貴。南宋詩人翁卷寫有‘一軸黃庭看不厭,詩囊茶器每隨身”的名句。元代畫家王冕在《吹簫出峽圖詩》中有“酒壺茶具船上頭”、明末清初的書畫家、詩人陳洪綬繪有《品茶圖》。由此不難看出,文人筆下盡是茶,茶具已經成為茶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
茶具,又名茶器或湯器,在古代泛指制茶、飲茶使用的各種工具,包括采茶、制茶、貯茶、飲茶等幾大類。陸羽在《茶經》中總結出十四種采茶、制茶的工具,唐代文學家皮日休在《茶具十詠》中共列出十種茶具、相比之下,現代茶具的概念比古代茶具所指的范圍小得多。現代茶具已經不再包括采茶、制茶的工具,僅指與泡茶有關的專門器具,主要指飲茶器具。狹義上的茶具指茶杯、茶壺、茶碗、茶盞、茶碟、茶盤等飲茶用具。
在我國歷史上,不同時期生產的茶品種不同,因此茶的飲用方式也各不相同。茶具伴隨著人們飲茶方式的改變而不斷變化。
以唐朝為分界線,人們在唐及唐以前習慣用煎茶法飲茶,茶具包括貯茶、炙茶、碾茶、羅茶、煮茶、飲茶等器具;到了宋朝,人們時興以點茶法飲茶,因此碾茶、羅茶、候湯、點茶、品茶等器具興起。元明兩朝,人們開始飲用散茶,采用直接沖泡的方式飲茶。這時,茶具逐漸簡化,碾茶、羅茶等茶具被淘汰,飲茶的全部器具僅為一把燒水用的壺、一個貯茶的罐和一盞沏茶的盞。
明代許次紓認為:“茶滋于水,水借于器,湯成于火,四者相顧,缺一則廢。”由此可見,茶具在茶事活動中占有重要地位。好的茶具可以為品茗者帶來愉悅舒適的感覺。人們對茶具的總體要求是實用性與藝術性并重,力求有益于茶的湯貢、又力求古雅美觀。
茶具對茶湯的影響,主要在兩個方面:一是表現在茶具顏色對茶湯色澤的襯托,例如青瓷茶具可使茶湯呈綠色(當時茶色偏紅)。隨著制茶工藝和茶樹種植技術的發展,茶的原色在變化,茶具的顏色也隨之而變。二是茶具的材料對茶湯滋味和香氣的影響,材料除要求堅而耐用外,至少要不損茶質。
茶具的審美價值,體現在茶具的藝術性和觀賞性兩個方面。一組組精心擺放的茶具猶如引人入勝的靜物畫,在茶桌上形成一道亮麗的風景。風雅之士,小聚品茗,“松風竹爐,提壺相呼”。精美典雅的茶具,點綴在案幾上,清淡吟詩,情趣盎然。
中國茶文化 茶文化與茶健康 茶葉分類 茶的起源 茶的歷史 茶葉百科 茶具品牌 紫砂茶具 紫砂茶杯 紫砂茶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