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勢雄偉、風景秀麗的四川省峨眉山海拔800~1200米的萬年寺、清音閣、白龍洞、黑水寺一帶是盛產竹葉青茶的好地方。這里群山環抱,終年云霧繚繞;翠竹茂密,茶樹生長十分適宜。峨眉竹葉青外形扁條,兩頭尖細,形似竹葉;內質香氣高鮮;湯色清明,滋味濃醇;葉底嫩綠均勻。用于制作竹葉青茶的鮮葉十分細嫩,加工工藝十分精細。
一般在清明前3~5天開采,標準為一芽一葉或一芽二葉初展,鮮葉嫩勻,大小一致。適當攤放后,經高溫殺青、三炒三涼,采用抖、撒、抓、壓、帶條等手法,做形干燥。使茶葉具有扁直平滑、翠綠顯毫,形似竹葉的特點;再進行烘焙,茶香益增,成茶外形美觀,內質十分優異。
竹葉青茶與佛家、道教的淵源甚長。茶之興盛,隨世而進。西漢末年,佛教傳入中國。因為長時間的坐禪容易使僧徒們疲倦、困頓,而茶因有提神益思、生津止渴、消除疲勞等功效,因此成為最理想的飲料。峨眉山茶早在晉代就很有名氣。據《峨嵋讀志》載:“峨眉山多藥草,茶尤好,異于天下;今水寺后的絕頂處產一種茶,味初苦終甘,不減江南春采。”
佛文化中凝鑄著深沉的茶文化,而佛教又為茶道提供了“梵我一如”的哲學思想,更深化了茶道的思想內涵,使茶道更具神韻。道家“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國茶道的靈魂。品茶無我,我是清茗,清茗即我。高境界的茶事活動,是物我兩忘的,一如莊周是蝶,蝶是莊周。而竹葉青正是這清茗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