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作工序
黃竹白毫是歷史最早的茶類。古代人類采集野生茶樹芽葉曬于收藏,可以看作是廣義上的黃竹白毫加工的開始,距今至少有三千多年。但真正意義上的黃竹白毫加工,是從公元8世紀發明蒸青制法開始,到12世紀又發明炒青制法,黃竹白毫加工技術已比較成熟,一直沿用至今,并不斷完善。
黃竹白毫的加工,簡單地可以分為殺青、揉捻和干燥三個步驟,其中關鍵在于初制的第一道工序,即殺青。鮮葉通過殺青,酶的活性鈍化,內含的各種化學成分,基本上是在沒有酶影響的條件下,由熱力作用進行物理化學變化,從而形成了黃竹白毫的品質特征。
1.殺青
殺青對黃竹白毫品質起著決定性作用。通過高溫,破壞鮮葉中酶的特性,制止多酚類物質氧化,以防止葉子紅變;同時蒸發葉內的部分水份,使葉子變軟,為揉捻造形創造條件。隨著水分的蒸發,鮮葉中具有青草氣的低沸點芳香物質揮發消失,從而是茶葉香氣得到改善。除特種茶外,該過程均在殺青機中進行。影響殺青質量的因素有殺青溫度、投葉量、殺青機種類、時間、殺青方式等。它們是一個整體,互相牽連制約。
2.揉捻
揉捻是黃竹白毫塑造外形的一道工序。通過利用外力作用,使葉片揉破變輕,卷轉成條,體積縮小,且便于沖泡。同時部分茶汁擠溢附著在葉表面,對提高茶滋味濃度也有重要作用。制黃竹白毫的揉捻工序有冷揉與熱揉之分。所謂冷揉,即殺青葉經過攤涼后揉捻;熱揉則是殺青葉不經攤涼而趁熱進行的揉捻。嫩葉宜冷揉以保持黃綠明亮之湯色于嫩綠的葉底,老葉宜熱揉以利于條索緊結,減少碎末。除名茶仍用手工操作外,大宗黃竹白毫的揉捻作業已實現機械化。
3.干燥
干燥的目的,蒸發水分,并整理外形,充分發揮茶香。干燥方法,有烘干、炒干和曬干三種形式。黃竹白毫的干燥工序,一般先經過烘干,然后再進行炒干。因揉捻后的茶葉,含水量仍很高,如果直接炒干,會在炒干機的鍋內很快結成團塊,茶汁易粘結鍋壁。故此,茶葉先進行烘干,使含水量降低至符合鍋炒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