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地貌
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保靖縣土壤為砂巖、板頁巖等風化物發育而成,土質疏松,滲透力強,pH值4.5至5.5,有機質含量2.0%以上,富含磷、鐵、鎂、硒等元素。該區域為呂洞山脈中心地帶,山高谷深,溪谷縱橫。
水文情況
保靖縣南部為武水水系,北部屬于酉水水系。主要水源為泉水、井水及降雨。該區域遠離工業和城市污染源,水質狀況良好,可滿足無公害農產品灌溉水質量要求。
氣候情況
保靖縣屬于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海拔350米處年平均氣溫16.1℃,年降水量1400毫米,日照時數1120小時,無霜氣288天。由于山體破碎,森林覆蓋率高,區域內云蒸霞蔚,散射光豐富,且常年空氣和土壤濕度較大。適宜的地理氣候,廣闊的山地資源,豐沛的降水,是優質茶葉的生產提供了理想的自然基礎。
歷史淵源
據《明世宗實錄》記載,明朝嘉靖十八年(1539)農歷四月,湖廣貴都御史陸杰,自保靖宣慰使司(今遷陵鎮)取道往鎮溪(今吉首市)巡視兵防。途徑保靖轄區的魯旗(今保靖縣葫蘆鎮)深山溝壑密林中,一行百余人,多染瘴氣,艱難行至冷寨河苗寨(今呂洞山鎮黃金村)已不能行走。
當地苗族老阿婆摘采自家門前的百年老茶樹葉沏湯贈與這些文武官員服用,飲后半個時辰,瘴氣立愈。陸杰欣喜萬分,當即賜與老阿婆黃金一錠,還特將此茶進貢朝廷。此后,該茶就有“一兩黃金一兩茶”之美譽,這個古老的苗寨也改名為“黃金寨”。
位于原產地黃金村的“保靖黃金寨古茶園”由龍頸坳、格者麥、德讓拱、庫魯、夯納烏、團田、冷寨河等七大古茶園組成,古茶園中古茶樹主干圍徑在30厘米以上的古茶樹有2057余株,其中明代古茶樹718株,清代1339株,面積約14.86萬平方米,園中最古老的茶樹王樹齡達400多年。保靖黃金茶是湖南省保靖縣古老、特異、珍稀的地方茶樹品種資源,被人們稱為“可以拿來喝的文物”的古茶樹。
據《保靖縣志》記載,保靖縣黃金茶在清嘉慶年間被欽定為貢茶。葫蘆鎮黃金村茶葉種植、制作歷史已達300多年。長期以來,當地人民將黃金茶作為驅散疲勞、生津止渴的傳統飲料。區域內為苗族聚居區,原生態文化底蘊濃厚。當地苗族人民將茶花仙子作為主神置于神龕上來供奉。茶文化還以享譽國內外的苗鼓、苗歌等形式來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