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僧人植茶由來已久。清人筆記《隴蜀余聞》載:蒙山“上清峰,其巔一石,大如數間屋,有茶7株生石上,無縫罅,云是甘露大師手植”。據古書記載,甘露大師確有其人,俗姓吳。僧人居深山古寺,遠離商業中心,買茶不易,也無錢買茶,自己要喝茶,山中又宜茶,不種更待何為?加之中國禪宗有別于印度佛教,主張發展寺院經濟,種糧種菜,自力更生,茶也在種植之列,謂之“農禪”,農禪是佛教生存的內在保障。如沙門劉彥范所云,“所居有小圃,自植茶”,茶圃被鹿損壞后,顏真卿等名士相助運石以復舊觀(《因話錄?角部》)。大歷五年(770),李棲筠任常州刺史時,顧渚山有僧人獻茗,李棲筠約陸羽一起品嘗,陸羽認為此茶“非他方可比,宜薦于君上”,刺史于是“進萬兩貢上”。皇上也覺佛茶不同凡響,下令責成浙江顧渚山設貢茶院,此后歲貢竟達18000斤之多。江西廬山為“凈土宗”發源地,相傳晉代開始植茶,《廬山志》載:“各寺亦于白云深處劈谷削巖,栽種茶樹,焙制茶葉,名云霧茶。”廬山云霧茶成為名茶,一直榜上有名。浙江東陽東白山,為佛教勝地,寺多茶多,所產婺州東白茶《茶經》有載,時為貢茶。《茶經》中還提到杭州天竺、靈隱二寺亦產茶。佛教四大名山皆產優質茶,如浙江普陀山的佛茶,四川峨眉山的峨蕊茶。其它如廣西桂平西山寺的西山茶(又稱乳香茶),四川蒙頂的甘露茶,等等。可以說,唐代茶葉的生產是以寺廟為基地,向廣大農村輻射,從而形成遍布全國的產茶區。
僧人不僅種茶,他們還研究焙制方法,培育新品種,創名牌。茶源于云貴巴蜀,江南茶后來居上,大半功歸于僧人。如呂巖《大云寺茶詩》所云:“玉蕊一槍稱絕品,僧家造法極功夫。《茶經》出于“半個僧人”之手,便不足為怪了。